第五章 涪陵农业生产农业地理2016 年,涪陵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96.22 亿元,比 2015 年可比增长 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58.29 亿元,可比增长 4.5%。2016 年,涪陵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93 亿元,比 2015 年可比增长 4.5%,实现增加值 58.29 亿元,可比增长 4.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 148.13 万亩,比上年增长 3.2%。蔬菜播种面积 115.58 万亩,增长 1.5%,油料播种面积 5.40 万亩,增长 2.5%。全年粮食总产量 44.8 万吨,比上年增长 2.3%。蔬菜产量216.95 万吨,增长 4.7%,其中青菜头产量 159.62 万吨,增长 6.0%。全年水产品产量 2.13万吨,比上年增长 1.4%。全区果品产量 14.09 万吨(含西瓜),增长 8.3%。涪陵区全区农业生产发展兴兴向荣,各方面条件逐步完善成熟。第一节 生产条件一、条件涪陵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来说都比较成熟,本章拟从从劳动力、耕地、农机具、肥料、改田改土、农田水利等六个方面来考查。由于涪陵区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在有转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涪陵区的劳动力年龄结构比较稳定,有充足的后备劳动力。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涪陵区的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公路、厂矿、建筑房屋都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农机具条件对比绝大多数区县都是先进的,而且使用机械化的农机具代替传统的农机具时间要早于许多区县。肥料主要是以化肥和农家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以及科学的施肥步骤对涪陵区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行大规模的改田改土,使涪陵区的耕地面积大大增加,贫瘠的土地也变成了肥沃的土地。充分利用水资源,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也给涪陵区的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劳动力资源根据涪陵区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涪陵区从业人员在 2015 年总计 76.5 万人,其中城镇性质 42.21 万人,农村性质 34.29 万人。2016 年,从业人员共计 76.9 万人,其中城镇性质 43.66 万人,农村性质 33.24 万人。2016 年比 2015 年总计增长 0.4 万从业人员,城镇性质从业人员有小幅增加,农村性质从业人员有小幅下降。按产业类型将从业人员分为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在这三种经济类型中,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人数是最多的,其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