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育思考论文2025-01-18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身体素养的锻炼。但应试教育成为我国主要教学方式,体育作为“副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进展。随着素养教育的推广与普及,体育专业人才再一次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程度。为了提升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育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少高校纷纷实行有效的措施。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资源有限、忽视人文思想培育等问题。假如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必将限制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育与进展。 1、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育的现状 1.1 体育专业逐步得到重视 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明确指出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育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1]。随着这一要求逐步推广与实践,体育专业也改变了“副课”的地位,开始得到学生及学校的重视。学校开始重视体育对学生健康的价值,通过开设足够的体育专业,帮助学生在了解并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的同时,培育自己的体育爱好与运动技能,进而逐渐形成长期锻炼的习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新课标还规定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帮助老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挖掘自身的体育爱好,更好地完成体育专业设立的目标。 1.2 未能与其他课程很好地融合 虽然体育专业目前已经专业化、法律规范化,但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接受相当一部分的理论课程,以更好地了解体育运动的理论知识及应用。即便是在体育专业中,学生还是需要接受一定的人文学习,以保证学生的综合素养。但由于我国长期“重文轻武”的教学方式,导致体育专业缺失足够专业的体育老师。由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他学科,尤其是人文课程与体育专业课程的配合。人文课程与其他专业课无法配合体育专业课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文化课不重要”的概念。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进展。 1.3 体育专业人才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开始重视体育专业人才的培育,但就整个社会的就业情况而言,体育专业人才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如此会导致一些人才放弃学习体育专业,而改其他专业。这在无形中会让体育专业错失掉一大批人才。有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各学校的体育师资均呈现饱和状态,体育专业人才在毕业后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2]。虽然健身行业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行业,但大部分体育专业人才仍然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同时伴随着社会行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