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后作家的经验与反省70 后作家的经验与反省 朱家雄是 70 后作家,与我同来自湖南,我们在中关村认识大概有七、八年了。朱家雄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他主编了一系列以北大为题材的文化畅销书《北大情诗》《北大文章》《北大情书》之类,那几年我也在北大,对他所关怀的这些内容也熟悉。但真正引起我关注的是他的小说。 他的小说集《毕业前后》与长篇小说《校花们》,应该归入青春校园题材,后者朱家雄有送过我,记得我曾试着推举给影视公司改编来着。他是写校园与青春的作家,通过他的作品我读到了 70 后作家的经验与反省。 他的随笔集《未名湖畔的青春》收入了他各个时期的短文,读下来总体印象是他以一个作家的视角对北大与当下文化、文学、诗歌进行了一个散点式批判与观察,他好像做过文化记者,带有强烈的文化调查与思考的习惯。 他在寻找事物的真相,但并不越位,他只是客观记述,或者发出他委婉的感叹。他的写作划定在个体性的体验,这是一部文化体验式的书。 朱家雄的自序:《有关青春的总结陈词》,他说得很清楚:“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到 21 世纪的今日”,这本书是跨越时空的,他在这个时空里写下了“北大校园的风景”、“成长路上的感悟”、“以梦为马的旅程”、“诗歌与青春同在”、“漫卷书香的光阴”、“两代新锐的崛起”等六辑。他的文笔活泼,保留了青年沈从文式的湖南人看北京的天真与纯朴,把我带到了那个白衣飘飘的贫乏年代。青春是所有人的证词,青春远去,记忆的文字印在纸上,晃若隔世,又亲切如昨,死亡的是诗人海子的年代,重生的是文学的光芒,以及他原汁原味的青春证据。 写作并不需要有多少理由,写下就是对世界的表态。在他这里写作好像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写小说,写诗,他还编选了 70 后代表作家小说选集,他试图对 70 后这一作家群体进行梳理与总结,也得到了关注。 朱家雄在我脑子里的印象是一个儒家气息浓厚的青年,说话轻言细语,表达严谨,时有思想闪耀,其写作也相当勤奋,但他不是一个高产作家,显然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作品并不轻易出手。 这本书是他主编的“尚品书系”中的一本,其中还有诗人李少君一本《文化的附加值》,属于文化随笔系列,装帧素雅,与朱家雄这个作家沉静的个性保持一致。他的文化视野宽广,散发一种内敛的审美,他试图向心灵寻找证据,过滤掉了时代的喧哗,留下了精神的宁静与个体的反省。 他在《寻找诗意》一文中写道:“这是一个丧失了诗意的时代。”他的无奈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