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后父母艰难纠结的选择买学区房 or 移民海外 一直以来,舆论对“80 后”夫妻诟病颇多,讲他们自私、没责任感、生活没打算、“月光族”,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有了小孩或刚刚怀孕的“80 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专门是生活随意自由散漫的男青年突然变得打算性极强,把自己做旅行攻略和办公室策划文案的劲头儿完全用在了制订小孩教育的线路图上。是什么促使他们产生了如此大的转变? 小孩 3 个月父母不行动,今后就会无学可上?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徐先生 29 岁,属于“80 后”,小孩还不到一岁半,可他和妻子林女士的生活却在这一年半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教、小升初、择校、学区房之类专业高深的字眼成了他们夫妻间话题的关键词。 “现在他最感爱好、最舍得下工夫讨论的,确实是小孩的上学咨询题。”讲起夫君徐先生,林女士颇有些无奈,从一无所知到深化了解,徐先生的生活规划随之一改再改,摇摆难定。 刺激徐先生的事,发生在小孩 3 个月大的时候。 当时,徐先生去家邻近唯独的一所公立幼儿园为亲小孩登记报名。看着 16 开本上密密麻麻的十几页蝇头小字,徐先生当时就蒙了。本以为自己算行动早的,没想到不人在小孩出生的翌日就去登记排队了。 “幼儿园录用讲究先来后到,我们确信没戏。”徐先生讲,他期望小孩能就近入学。既然离家最近的公立园上不了,就考虑邻近的私立园,“今后能够买辆车,接送方便,小孩也不用太早起床”。 徐先生比较过私立园和公立园的学费,前者一样在每个月 2200 元左右,后者算上赞助费在每个月 1500 元上下,但私立幼儿园多,选择范畴大,“没那么难进”。而且,同事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徐先生,假如团报或者年交学费,还会有优待。 但是,徐先生实地考察的结果,却完全打碎了他美好的愿望。 “转了周围的 4 所幼儿园,”徐先生讲,没有一所同意提早报名,没有一所同意团报,没有一所提出有学费优待,“老师都讲,2025 年入园的小孩太多,现在差不多上满员,不行讲到时候开不开班。” “假如不赶忙行动,小孩可能到时候无学可上。”徐先生讲,他的生活重心由此完全转移,从基金收益多少到该不该买车,从新建幼儿园到高考升学率,从房价涨跌到贷款利率,关怀的东西越来越多,因为这些“差不多上阻碍小孩上学的重要因素”。 “讲不了三句话,他就会扯到上学择校上来。”林女士觉得无趣,却无可奈何。 为小孩上学背上巨额贷款,值不值? 安瑾结婚差不多两年了,夫君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