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S 联合 Q-Space 对帕金森病伴运动障碍患者中央前回初级运动区相关损害的讨论目的通过 MRS 联合 Q-Space 影像成像技术,分析帕金森病伴运动障碍患者大脑皮层初级运动区及皮层下内囊后肢白质纤维改变的影像图特征,进一步揭示帕金森病伴运动障碍患者大脑皮层及皮层下轴索功能及结构的改变与运动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采纳统一帕金森评重量表第三部分对运动症状的检查,以及 H&Y 帕金森临床分期量表对 20 例帕金森病组患者运动功能及临床病情进行评估。应用~1H-MRS 进行 MR 扫描,并用 MRS 核磁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感兴趣区(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初级运动区,即 M1 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及肌酸(Cr)的波峰图,并计算 NAA/Cr、Cho/Cr 的比值。然后采纳 Q-Space MR 扩散成像技术进行 Q-Space 图像采集,应用 DSI-studio 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 Q-space 在大脑皮层初级运动区及内囊后肢感兴趣区的 FA、GFA、ADC等表征白质纤维特征的相关参数值图,之后利用 spss 统计学软件进一步分析实验组与对比组 MRS 及 Q-Space 各参数值的变化。结果通过统一帕金森评重量表评估之后,实验组患者存在明显运动功能障碍。H&Y 临床分期平均为 3.20±0.31 期。在 MRS 数据分析中,实验组中央前回初级运动区 NAA/Cr 比值与对比组比较,比值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 Q-space 成像技术所得的 ADC 值图中,实验组中央前回初级运动区 ADC 值较对比组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应用 Q-Space 技术在内囊后肢所测的 FA 值、GFA 值等表征白质纤维特征的参数值的比较中,实验组与对比组各参数值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帕金森病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央前回初级运动区神经元及周围白质存在明显的功能及结构的改变,其皮层下行纤维轴索结构未见明显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