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提 要: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途径。至 1993 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类型自然保护区 763 个,总面积 6618 万 hm2,约占国土面积的 6.8%。本文在总结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概述了自然保护区对各类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驯化物种、野生亲缘种及种质资源保护的现状,包括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各组分已建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分布及管理;评价了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各组分保护的效果;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 1. 前 言 一般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为”就地保护”( in situ conservation ) 和 ” 迁 地 保 护 ” ( ex situ conservation)两种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补充措施。普遍认为,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种个体、种群或群落,而且还维持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与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并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因此,就地保护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途径。 就地保护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的人为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推广,至 l993年,全世界已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自然保护区 8619个,面积达 79226.6 万 hm2,约占全球土地面积的 6%[1].中国自然保护区始于 l956 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近 40 年的努力,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63 个 , 总 面 积 6818.4 万 hm2 , 约 占 国 土 面 积 的6.8%[2],其中,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物种类自然保护区 717 个,面积 6607 万 hm2.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分为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等 5 个类型[3],已建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共 433 个,面积 4703 万 hm2. 2.1 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