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市场经济·现代化 2004-10-24 吴承明 《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旧版文章 点击: 3345 -------------------------------------------------------------------------------- 作者:吴承明 (中国经济史论坛于 2025-2-13 16:39:22 发布) 阅读 1978 次 1992 年我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史学界有不少讨论;主要是如何评价我国历史上比较发达的商品流通,它是不是市场经济,或者什么时候进入市场经济。本文拟从经济史角度提出我的几点看法:(1)从传统经济到市场经济有个转变过程;(2)市场机制也有个演变过程;(3)这个转变过程也就是经济现代化的过程,迄今我国尚未完成这种转变。一、市场经济有个转变过程什么是市场经济,没有一个经典定义。马克思从未用过市场经济一词,只讲商品经济。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开卷就讲市场,但也无市场经济一词。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市场经济莫衷一是,但有两点共识。一,我们所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指个别市场。二,建立这种体制的主要目的,亦即市场经济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市场机制更好地调配资源的利用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老是比例失调的状况(当然,实行市场调配后仍需要远景规划、战略性计划调配和宏观调控,这都不在话下)。将这两个概念用于历史:从历史上看,一个社会的经济是进展、停滞或衰退,归根到底是有限资源的利用或配置是优化了还是劣化了;经济体制或制度的良窳对经济进展与否有决定性作用。历史上长时期内资源的利用主要不是通过市场调配的。一块土地种什么,主要是由家庭的需要、地租的需要、政府征税的需要决定的。朱元璋是个实物主义者,不但要征粮、棉、丝,还要按亩征布、帛以至红花、靛蓝,农民就得生产这些。但是,自古就有交换,就有市场,就有市场调配。陈春声讨论,到乾隆时,广东的耕地只要一半种粮食,就足够全省人食用了。但广东是个缺粮省,靠外省接济,因为一半以上的耕地种蔗、桑、果木、葵去了。[1] 这就是市场调配。历史上,资源调配方式是不断演进的,演进到一定程度就发生制度的转变。市场经济可说是一次大的制度转变。马克思和古典经济学没有市场经济一词,但都讲过这次大的转变。马克思的市场观源于重农学派,即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形成市场,工农双方都是独立生产者。单纯农产品包括农家副业产品的交换,历史悠久,但还不是现代意义(资本主义)的市场。他说,工场手工业(它是独立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