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管理及地质灾害评价的信息技术一. 概述假如把 20 世纪最后的十年比方为一个孵化器,那么,人类在本世纪最后十年里,所孵化的最杰出的“产品”就是信息技术。他从诞生就显示了如此强劲的生命力,以至可以认为即将到来的 21 世纪就是一个信息的世纪。他不仅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且,也会影响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一个由岩石圈表层及包围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复杂动态体系。这些圈层相互渗透与交织,相互联系与作用,构成了人类生存与进展的总体环境。四个圈层任意一、二个圈层的变异,均将造成总体环境平衡状态的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的变化,乃至恶化,不同程度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进展。然而 ,今日的人类工程活动已成为地球表层的特别活跃的因素和力量,大型工程活动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波及面之广,举世瞩目。集中反映出一个最基本事实:即人类作用已成为与自然作用并驾齐驱的营力,某些方面已超过自然地质作用的速度和强度,在当今全球变化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成为影响环境的重要力量。这种影响的具体结果就是地质灾害的屡屡发生,强度与频率增大,人类辛辛苦苦所制造的财宝蒙受损失。据统计,进展中国家每年由地质环境恶化和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 5%以上。在我国灾害及其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中,据估量由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整个灾害损失的 35%,而这其中,倒塌、滑坡、泥石流及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浅表生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 55%。这些灾害的一次性规模虽小于地震,但其发生频度和涉及范围则远远高于和广于地震,一年总的损失约 200-300 个亿。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灾害的产生绝大多数是与各种形式的人类活动相关的,是对地质环境缺乏科学的管理,导致不合理的开发,从而引起人-地关系失调的结果。因此,面对 21 世纪环境地学的重要主题就是:如何通对地质环境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法律规范人类活动行为并协调人-地关系,从而提高地质环境质量,减轻地质灾害,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进展。环境地学及地质灾害问题突出特征就是其信息的多源性﹑模糊性﹑非确定性和随机性。所有这些,都为环境地学的信息处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传统的方法与手段,要么无能为力,要么因简化而缺失大量的信息,导致成果可靠程度的降低。更为不利的是,传统的处理方法其成果表达缺乏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建立符合地学信息客观规律的地质环境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