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阶段评估卷(七)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1.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2.在下列物质中,存在于人体内环境中的一组是()①血红蛋白;②血浆蛋白;③葡萄糖;④尿素;⑤生长激素;⑥尿液;⑦细胞内液;⑧泪液;⑨乳汁;⑩脑脊液A.①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⑨C.①⑥⑦⑧⑨D.②③④⑤⑩3.免疫对于防御疾病、维持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在细胞免疫中,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A.记忆细胞B.效应T细胞C.浆细胞D.吞噬细胞4.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儿童患佝偻病C.细胞代谢紊乱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5.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定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6.在一条离体的神经纤维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则()A.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B.邻近的未兴奋部分表现为膜内正电位、膜外负电位C.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树突末梢方向传导D.兴奋部位的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7.如果支配大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A.有膝跳反射,针刺有感觉B.无膝跳反射,针刺有感觉C.有膝跳反射,针刺无感觉D.无膝跳反射。针刺无感觉8.下列有关人体水分凋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9.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10.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A.淋巴B.组织液C.血浆D.唾液11.构成人体的各种液体中.能互相渗透转变的是A.血浆和组织液B.血液和淋巴C.组织液和淋巴D.血浆和淋巴12.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错误的是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B.溶液中溶质颗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越小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的多少,水分多则渗透压大13.人体剧烈运动以后.血浆的pH会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血浆中A.乳酸增多B.磷酸肌酸增多C.碳酸增多D.丙酮酸增多14.当环境温度高于或等于体温时人体散热主要途径是A.皮肤汗液B.呼吸道加热空气和蒸发水分C.排尿D.排便15.下列是通过不同途径给药时,药物进入人体先后经过的途径,正确的是A.静注,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B.肌注,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靶细胞C.肌注,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D.口服,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16.人体内K+的排出与Na+的排出特点相比不同之处是A.多吃多排B.少吃少排C.不吃不排D.不吃也排17.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部位分别是①下丘脑;②垂体后叶;③肾上腺;④肾小管和集合管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18.摘除大白鼠的胰腺.将胰腺的一部分再植入大白鼠的皮下,动物未出现糖尿病症状;一段时间后。将皮下的移植物(胰腺组织)除去,大白鼠立即出现血糖浓度升高并出现了糖尿病症状;随后注射一定量的咦岛素,该大自鼠瓶糖水平恢复正常,且糖尿病症状消失;该实验不能说明()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B.胰岛素的产生与胰腺有关(’.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I).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19.下列对人体某些生理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个人在冬季或夏季均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因为冬季比夏季产热多、散热少B.所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能保持不变C.如果下丘脑严重受损,则人体很难维持自身的体温恒定D.当血钾含量降低或血钠含量升高时,醛固酮的分泌量会增加20.某一种病有如下特征:“多饮而渴不止,多食而饥不止。多溲(尿)而膏浊不止”,此病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