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的改进

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的改进_第1页
1/5
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的改进_第2页
2/5
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的改进_第3页
3/5
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的改进 分析了新型干法水泥工艺生产中, 水泥与混凝土外加剂的适应性问题, 并从熟料矿物成分、碱含量、标准稠度用水量、水泥的新奇程度和温度、石膏品种形态及水泥细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出了降低新型干法窑 C3A 含量及采纳分别粉磨工艺改进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的措施。1 引言 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 随着水泥工业技术的进步, 代表着水泥工业进展方向的新型干法水泥工艺, 因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能耗低、单机台时产量高、产品质量稳定、技术先进等特点,生产规模突飞猛进。为适应其高分解率、快速煅烧的要求, 国内外新窑外分解工艺厂家大都采纳“两高一中”的配料方案 , 即高硅酸率、高铝氧率、中等的石灰饱和系数, 熟料中与外加剂适应性较紧密的 C3A 含量较高。且新型干法工艺具有薄料快烧快冷的工艺特点, 水泥水化速度较快, 熟料早期强度较高, 与传统的湿法窑和立窑相比, 对外加剂的吸附性相对较强。特别是 2025 年 7 月 1 日混凝土工程取消现场搅拌后, 在商品混凝土工程中, 新型干法窑水泥早期强度高, 凝聚硬化快的优势转为劣势, 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大,水泥性能不能满足混凝土工程质量的需求。 为更好地服务于实际工程, 本文将初步分析水泥特性对减水剂塑化效果的影响, 并探讨解决的措施。2 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问题 从 1935 年混凝土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研制成功并开始推广应用以来, 外加剂的成功应用给混凝土技术的进展带来了一次革命, 外加剂的应用不仅能够影响混凝土的施工性, 而且从微观、亚微观层次上改善了硬化混凝土体的结构。但是有一个实际问题却一直严重影响着其应用效果, 即外加剂与水泥之间有时存在不适应现象。就目前来说, 高效减水剂的使用最普遍, 且当其与水泥产生不适应的时候能够比较直观快速地反应出( 如流动性差、减水率低、或拌合料板结发热、流动性损失过快等现象) , 所以实际工程中反响最强烈的就是减水剂与水泥之间不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大流动度混凝土泵送施工中,混凝土从完成搅拌出厂到施工现场泵送浇注所需的时间,受运送距离、道路情况、交通阻滞、等候卸车等因素的影响, 约需 1- 2 小时, 在这段时间内, 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很大, 特别是在高温季节, 其损失更为显著, 难以从运输车中卸出或泵送过程中引起堵泵。此外, 在施工过程中, 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大时往往造成浇注困难, 这也是导致混凝土中产生“蜂窝”等缺陷的原因, 对混凝土结构的质量...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的改进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