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国际化程度与国际竞争力衡量标准探讨流通国际化程度与国际竞争力衡量标准探讨 内容摘要:正确认识流通国际化程度与流通国际竞争力衡量标准,能够认清本国流通国际化现状,制定基于竞争优势的进展战略,避开长期陷入“比较利益陷阱”。本文将流通国际化程度衡量标准归纳为流通规则国际化程度、流通规模与数量、流通客体总体结构。流通国际竞争力衡量标准归纳为流通主体―经营规模与盈利能力;流通客体―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上的技术结构、品牌水平和营销能力;产业链―引导产业优势从低端走向高端的产业链创新整合控制能力。 关键词:流通国际化 流通国际化程度 流通国际竞争力 所谓流通国际化是以流通企业(包括参加流通的生产企业)跨国经营为依托,以流通技术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为动力,以流通为先导推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整合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在流通国际化条件下,作为一国的先导性产业,流通国际化程度及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流通产业本身的进展,更关系到生产制造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进展。 流通国际化程度衡量标准 (一)流通规则国际化程度 1.流通市场化程度。流通市场化程度主要反映一国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程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百年的进展,目前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阶段或高级市场经济阶段。而对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而言,由于受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和生产力进展水平的制约,流通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一般处于转型时期的市场化初级阶段或低级阶段。传统计划体制的“路径依赖”影响以及部分市场体制和机制的缺位,会使本国流通国际化进程受阻,流通国际化程度降低。流通市场化首先要在国内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其次要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第三要建立完备的法律、规则和制度,这就需要利用第二个子指标――市场制度化程度。 2.市场制度化程度。市场制度化程度首先包括市场法制化程度,包括法律规范市场主体运行的法律体系是否完善。其次包括市场规制化程度,即政府部门,有时也包括一般的社会公共机构和组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通过许可等手段,对流通企业的进入、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活动施加直接影响的行为推断是否科学、合理。目前,欧美等发达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法律体系完善,政府行为依法进行,所以市场制度化程度相对很高。而一些进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虽然也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