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埋暗挖隧道地表建筑物变形控制技术

浅埋暗挖隧道地表建筑物变形控制技术_第1页
1/6
浅埋暗挖隧道地表建筑物变形控制技术_第2页
2/6
浅埋暗挖隧道地表建筑物变形控制技术_第3页
3/6
浅埋暗挖隧道地表建筑物变形控制技术某浅埋暗挖隧道沿线地表建筑物复杂,为密集的居住区、军管用房,楼层多为 3~7 层,基础多为扩大条形基础或独立基础,主体结构为砖混结构。另外隧道穿越地层地质条件复杂,Ⅴ、Ⅵ级围岩比重大,以残积亚粘土、砂砾状-碎块状-强风化正长岩和花岗岩为主。1 建筑物变形预测根据位置关系,在不同穿越方式下建筑物分别处于地表沉降槽的不同位置,由此可对相应状态下建筑物的变形值作出预测。为此依据穿越方式不同可对各类建筑物在隧道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变形量进行预测,得出相应条件下的建筑物结构变形值。1.1 建筑物处于隧道结构正上方的施工影响根据工程类比及有关试验,当建筑物处于隧道结构的正上方时,在不实行注浆加固措施的条件下,导洞开挖过程中的最危险状态和开挖完成后的最终状态下建筑物前、后侧沉降分布如图 1 所示。由图可见,最危险状态建筑物最大沉降量达 28mm,差异沉降量达24mm,平均倾斜率为 2‰;隧道开挖完成后的最大沉降量为 48mm,差异沉降量为 15mm,平均倾斜率为 1.25‰。显然满足不了建筑物控制标准的要求。( (a) 开挖过程中最危险状态 (b)开挖完成后的最终沉降状态图 1 不注浆条件下的建筑物沉降分布(建筑物处于正上方)在开挖前及开挖过程中实行注浆加固以后建筑物前、后侧沉降分布如图 2 所示。由图可见,最危险状态建筑物最大沉降量达 13.4mm,差异沉降量达 12mm,平均倾斜率为1.0‰;隧道开挖完成后的最大沉降量为 19mm,差异沉降量为 3mm,平均倾斜率为0.25‰。由此可见,当建筑物处于隧道结构的正上方时建筑物的沉降量、差异沉降和倾斜均可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2.5-2-1.5-1-0.50-30-20-100102030房屋位置(m)沉降值(cm)房屋前侧房屋后侧(a) 开挖过程中最危险状态 (b)开挖完成后的最终沉降状态图 2 实行注浆加固措施后的建筑物沉降分布(建筑物处于正上方)(2)建筑物处于隧道结构一侧的施工影响-3-2.5-2-1.5-1-0.50-30-20-100102030房屋位置(m)沉降值(cm)房屋前侧房屋后侧-1.4-1.2-1-0.8-0.6-0.4-0.20-30-20-100102030房屋位置(m)沉降值(cm)房屋前侧房屋后侧-5-4-3-2-10-30-20-100102030房屋位置(m)沉降值(cm)房屋前侧房屋后侧建筑物处于隧道结构一侧,即建筑物的一部分处于隧道正上方时,在不实行注浆措施条件下导洞开挖过程中最危险状态的建筑物最大沉降量达 18mm,差异沉降量达 15mm,平均倾斜率为 1.2‰;隧道开挖完成后的最大沉降量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浅埋暗挖隧道地表建筑物变形控制技术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