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桥头跳车原因及治理措施浅析桥头跳车原因及治理措施 摘要:桥头跳车是公路桥梁上的常见病害,由此造成的车辆颠簸,不但影响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感,严重时还会造成车辆失控,引起交通事故。危害公路桥梁通道的使用寿命,增加了桥梁的维修与养护费用。在我国公路建设实践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桥头跳车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而高等级公路桥梁对路面的平整度以及行车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桥头跳车”的处理成为道路工程技术人员所关注和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 关键词:桥头跳车 ;产生原因;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4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桥头跳车主要是指桥头填土沉降量或固结量与桥台沉降量不等,在桥台处形成一个台阶,从而使得车辆行驶至该处产生上下颠簸跳动的现象。但是,要使得桥头填土沉降量与桥台沉降量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设计与施工中实行各种措施尽量减少二者之间的差值,使其达到最小程度,以利于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1.桥头跳车的形成原因分析 1.1 桥梁结构与路基结构的刚柔差异造成的台阶 桥台均为刚性结构,自身压缩几乎为零,台身的基础,一般通过加大桩径、桩深或扩大基础予以处理。而桥头路基属柔性结构,一般填高 3-6m,成型时在自重作用下也会有一定的压缩变形。当两者的变形量大于台身的总沉降量时即形成桥头台阶,这种由于结构物刚柔差引起的台阶是不可避开的。 1.2 施工控制不严引起的路基沉陷 桥台施工采纳分段浇筑或拼装砌筑而成,其实体为均质等密体,整体性较好,其组成和形状基本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而改变。而台背的填土则不同,填料前对基底尤其是软基未做必要的处理或者处理不当;为了节约投资,就地取材选择填料;在施工工艺上也提出了分层填筑、分层夯实的要求,但在实际施工中该部位仍是薄弱环节。一般是桥台完工后填筑台背,由于作业面小,大型碾压机械难于展开,分层填筑时存在压实盲区,压实度很难达到标准,这样桥头路基在自重及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必定产生压缩沉降,这样从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中给桥头跳车留下隐患。 1.3 设计不周引起路基沉降 设计时对桥下地基的地质讨论的比较认真,往往是将桥台基础置于承载能力较高的土层上,沉降量比较小。而台后地基情况是参考桥梁的地质柱状图推断的,往往有差异。同时,在路桥连接处没有专门的设计要求,而是路桥分别根据各自的指标进行设计,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之结构上又没有进行特别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