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潮汐沉积浅谈内潮汐沉积 摘 要:典型的水道型内潮汐沉积构造是指:在深水斜坡水道中,形成的沿道向上或向下方倾斜的交错纹理或交错层理,其中,内潮汐沉积最为典型的特征是深水沉积中的双向交错层理。由于单位海水质点的回复力不同,造成内波与表面波有所差异,本文通过介绍内波和表面波相似的运动特征,用波动理论来分析内潮汐沉积中双向交错层理的形成机理。 关键词:内潮汐 沉积 一、引言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在讨论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中段 Fincastle 地区奥陶系时,高振中和 Eriksson 首次识别出内潮汐沉积( internal-tide deposits),自此之后,人们就不断深化讨论内潮汐沉积。海洋中的重要地质营力是内波、内潮汐,它们能够大规模的改造深水沉积物。经前人总结,内波、内潮汐沉积的识别特征已初具系统化,但是仍旧不够完善。在对内波、内潮汐沉积未来讨论上,要借助地震波识别、遥感等现代科技调查手段,进行多学科综合讨论,建立一套更完善的识别体系,来促使内波、内潮汐沉积讨论逐渐成为海洋沉积学中一个更为完善的讨论领域。由于资料有限,有些讨论者已经将将内波等同于表面波,来讨论解释内波、内潮汐沉积中反向沉积构造的形成机理。国内外在此方面的讨论均比较薄弱。笔者认为内波、内潮汐沉积构造的讨论可以帮助完善内波内潮汐沉积的识别标志。本文将分析内潮汐沉积中双向交错层理的形成机理。 二、讨论现状 内波是一种水下波,它存在于两个不同层的密度界面,或存在于一层密度梯度内。在大海中,内波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力量,可以变换细粒沉积物,在里面形成波内潮汐沉积。已识别出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具有以下特点:出现在深水沉积,已经具有指向沉积结构,即双向沉积构造和沿水道向上的沉积构造,并且常发育成波浪和透镜状层理,具有垂向沉积序列,通常出现在海平面上升时期。目前,通过对世界各地已发现的潮汐和内波的沉积特征讨论,根据沉积环境和动力因素,高振中、何幼斌等将其总结为 5 中相类型,而刘成鑫等将其总结为 11 中岩相类型。内部的波浪,潮汐沉积广泛发育在各种深水区,在浅水也可以生成,但往往由于各种地质营力的叠加,使其难以保存并识别。在深水中,地质营力相比于浅水是单一得多,更有利于内波、潮汐的形成和保存。现在可以确定的大多形成于深水环境。 三、双向交错层理成因分析双向交错层理形成的相关基础 假如表面波被认为是在水和空气之间的界面行成的界面波,那么表面波和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