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产业转移浅谈区域产业转移 [提要] 区域产业转移是我国当前进展的大趋势,其原因是落后区域与先发区域存在着进展差距,为产业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转移提供了基础条件。落后区域可以通过承接先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来获得特有的后发优势,产业转移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影响,也存在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区域产业转移;落后区域;先发区域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 年 3 月 6 日 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进展,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已跃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期间进行了大量的摸索与尝试。1992 年邓小平同志进行“南巡讲话”,这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划定了珠江三角经济区域的进展,使得其经济得到了迅速进展,成为中国通向世界的主要门户;后续又出现了长三角、京津冀等优先进展起来的区域。纵观这些经济的区域进展来看,它们的进展都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进展过程,最后进展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结构进展遵循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2001 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向世界开放了中国的市场,我国为外资的引进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拥有富足廉价的劳动力和富足的资源使得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而现在我国的人口红利开始逐渐的缩减,劳动力工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国已经从劳动力相当富足,资本存量相对缺乏的国家走向了劳动力相对平稳,资本积累相对充裕的国家。中国的东西部地区经济进展存在着区域差异,其主要原因之一:国家优先进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这样东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产业进展水平提高,东部地区却出现了“用工荒”,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劳动力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这就出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国内产业转移也就此拉开序幕。 一、产业转移基本理论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其实质是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重新组合和配置。对于产业转移的讨论,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了“雁形理论”,从后起工业国的角度分析认为,产业进展从接受产业转移、到国内生产、再向外出口的三个阶段,即根据“进口-国内生产-出口-扩大生产”的模式相继更替,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20 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