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吉林省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群体性特征分析社会转型期吉林省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群体性特征分析 摘要:农村新成长劳动力是城乡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其成长与进展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影响深远。本文立足信息化背景,通过对吉林省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群体性特征分析,探究其进展规律,以期为地方政府做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农村;新成长劳动力;人力资本;产业文化 项目支持: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吉林省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培训体系与机制讨论”阶段性讨论成果,项目编号:GH13375。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25)-01-02-1 吉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向非农领域转移基本保持在 330 万人(次)的规模,其中绝大多数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职业的技术含量较低。吉林省多数农村还延续着传统的耕种模式,农业现代化水平偏低。农村新成长劳动力作为吉林省初级劳动力的基础来源,其成长与进展对吉林省经济社会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吉林省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的构成 农村新成长劳动力指农村户籍人口中达到劳动年龄、在社会初次择业的劳动力。[1]主要由两部分人群构成:一是义务教育过程中的辍学生和初中、高中毕业生;[2]二是退伍的农村籍参军人员。本文的讨论对象主要指前者,一般称为两后生。两后生包括五类群体:小学辍学生;中学辍学生;中学毕业生;高中辍学生;高中毕业生。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16 周岁以上可从事劳动。后三者由于达到了法定的劳动年龄,是名副其实的新成长劳动力。高中毕业生一般具有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与其人力资本正相关,根据知识与劳动力结合程度,劳动力层级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初级劳动者(体力型);初中级劳动者(体力型+技术型),中级劳动者(技术型),中高级劳动者(技术型+职业型),高级劳动者(职业型)。农村新成长劳动力作为劳动力预备体系中的一部分,其就业一般指向三类层级:初级、初中级、中级。 2 社会转型期吉林省劳动力市场格局的特点 进入 21 世纪,吉林省在高校扩招和人口增速放缓的双重影响下,劳动力市场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社会共识,大学生就业一般指向劳动力层级的高级,但在劳动力密集行业集中的情形下,大学生就业显然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是“技工荒”越演越烈,已经影响到部分企业的正常运转。社会转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