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在互联网战略转型中的阵痛苏宁在互联网战略转型中的阵痛 怎样从一家零售企业向互联网企业过度?从 2025 年到 2025 年,苏宁一直都在为战略转型而努力。最初我们是线上线下两个渠道都做,同时进行消费者拦截。但是后来我们发现,把消费者分成两种渠道的概念不靠谱。所以,我们在 2025 年 3 月融合了采购,6 月又融合了架构,并在 2025 年三季度借鉴互联网企业的模式宣布开放。 我认为苏宁的战略转型是对的,虽然我们的利润是下降的,但是从战略来看,并没有错。为什么在正确的战略下没有好的结果呢?同样是做零售,过去和现在截然不同。零售实际就是商品、资金、信息的互动。过去,只要把商品、价格和服务这三大块做好就能做好零售。但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光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 首先从商品角度来说,我们过去做商品的思维是,商品的功能越多越好,价格越丰厚越好。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我们曾看到过消费者从产品使用到报废,有一些功能他根本就不知道,但是他却为这些闲置的功能买单了。所以我们要从过去的商品思维转变为现在的产品思维,也就是要明确产品到底要解决哪一类消费者的需求。 其次从价格角度来说,过去我们认为价格是非常有效的竞争手段,不仅中国人习惯价格竞争,连美国人也一样。但是现在,价格竞争被做得越来越极致。以前是免费,现在连倒贴都出现了,比如嘀嘀打车,其推广成本非常高。我们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看重的不仅仅是价格,更是价值。实体零售企业假如始终把价格当成重要的营销手段,而不能把价格变成价值的重要导向的话,线上线下都会偏移。 最后从服务角度来说,过去我们只要做到服务法律规范、标准严谨就行,但是互联网时代,大家讲的是体验,是顾客能感受得到的服务,是通过接收到的服务来买单的。 从商品到产品,从价格到价值,从服务到体验,这是我们这几年在互联网战略转型过程中的深刻体会。互联网是一种工具,每种工具带来的习惯和技能一定是不一样的。假如在细节中没有新的技能,转型是不可能取得成绩的。 外界普遍认为我们在互联网转型中,很多做法是比较激进的。而我们自己认为,我们只是比别人先行一步,比别人早点犯错误,比别人更早体会到教训。 第一个教训就是互联网的免费思维。在互联网思维下,做任何事情一定都要从免费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一定要免费?其实这恰恰说明我们没有抓住客户真正的需求,也就是客户的痛点和痒点。免费思维过去可能会成功,今日越来越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