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025 年中国人均 GDP 已达到 5432 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已步入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将向高收入国家跃升。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阶段,极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一、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这个概念是世界银行在2025 年的《东亚经济进展报告》中提出的,其基本涵义是:“使各经济体赖以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战略,对于它们向高收入经济体攀升是不能够重复使用的,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的增长机制锁定,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 10000 美元的上限,一国很容易进入经济增长的停滞徘徊期。”Eeckhout&Jovanovic(2025)比较了全球化前后各国经济增长表时发现,根据人均收入水平排列的各国长期增长率,呈现 U 字形状。意思是,富裕国家的劳动者的优势体现在高水平的技能上,在全球化调整中管理性质的岗位增加更快,而贫穷国家的劳动者其优势体现在相对要求低水平技能的岗位上,这样也能增加非熟练就业岗位,但是处于中游的国家则两类劳动力优势皆不那么明显。Garrett(2025)认为,当富裕国家因技术进步加快而变得越来越富有,最穷的国家在制造业领域甚至增长更快的同时,处于中间的国家则踯躅不前。 大部分学者皆同意运用李嘉图在 1817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的著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解释。即在世界各国中,经济进展阶段处于较高水平的国家由于拥有了相对更加高超的技术和娴熟的技能,因此其技术密集型工业比劳动密集型工业更具竞争力,在全球化中更占优势;经济进展阶段处于低水平的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更具优势,则其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业同样会在全球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处于经济进展中等水平的国家由于既不是技术占优,也不是劳动占优,这会让本国处于尴尬的境地。 蔡?(2025)论证出中国正面临着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严峻挑战,并且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扩大人力资本积累和深化体制和政府职能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林毅夫(2025)则强调“中国现阶段仍需以投资为主才能追赶发达国家,中国未来 20 年仍有年均增长 8%的潜力,而中等收入陷阱则并非必定,据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根据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进展就是经济进展成功的秘方”。 从国际经验看,并非所有的国家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一旦陷入将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走出。我国当前处于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