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效率与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适应性效率与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 内容摘要:适应性效率是从长期动态的角度考察制度的经济绩效问题,反映了时间进程中与经济变化相适应的制度变迁效率。从适应性效率审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模式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增进了适应性效率,另一方面也存在效率的损失。文章指出,今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应考虑到可持续进展问题,同时要继续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并加强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以提高制度整体的适应性效率。 关键词:适应性效率 人民币汇率 制度变迁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在国际上饱受争议,一些国家以此作为焦点屡屡对我国进行施压。事实上,汇率制度作为一国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定要服务于本国的经济进展,并以国家利益为最大考虑。推断一国的汇率制度合理与否,应当看该汇率制度整体上能否与经济的变化相适应,是否有利于该国经济的长期进展,也即考察制度的适应性效率。 适应性效率的引入 所谓适应性效率(Adaptive Efficiency),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考察制度的长期经济绩效问题(即制度结构如何适应经济的变动而调整),反映了时间进程中与经济变化相适应的制度变迁效率。这里的“适应性”既包括制度之间的适应性,也包括制度调整对经济变迁的适应性。 最早提出适应性效率的是诺斯,他指出:“适应性效率考虑的是一个随时间演进方式的各种规则,它有助于一个社会去猎取知识、学习、诱发创新、承担风险及所有制造力的活动,以及去解决社会在不同时期的瓶颈意愿”。诺斯强调,“适应性效率”而不是配置效率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当考虑长期经济绩效时,就不得不涉及制度结构变迁的适应性问题,而配置效率考察的只是静态的短期的经济绩效。 王玉海对诺斯的“适应性效率”理论进行了梳理,并根据诺思的阐述,通过分析“适应性效率”与制度规则、资源配置效率、国家、交易费用等因素的关系,对其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他指出诺斯的“适应性效率”概念是对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概念的一种超越,也是对经济效率问题探讨的深化,从而具有重要的意义。之后他又引入剩余控制权的概念,将“长期内通过制度变迁使形式剩余控制权与潜在剩余控制相适应而导致的经济效率提高”称为制度变迁的适应性效率。他认为,制度的适应性调整实际是对“剩余权”的安排问题。 运用适应性效率对制度变迁进行审视,可以得出很多有益的启示。在我国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不能仅从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