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知识梳理】一、农业(一)农业耕作方式的演进----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③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运用,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耦犁)。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演进根本原因:推动耕作方式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进步。2、生产工具的演变(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总结: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演变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二).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2、确立:,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3、确立的过程:①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私田。②私田主人将私田隐瞒不报,不向国君交纳赋税;又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为了增加收入,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这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私田主人转变为新兴的封建地主,耕种地主土地的人转变为佃农,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③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4、封建土地私有制特点:①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建国初结束);②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③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④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主要形式。知识链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一般了解)总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才被彻底废除。(三).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区别、联系: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在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期间,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2.形成原因:①、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改进②的确立。------生产关系的变革3.地位: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②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③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4.特点:①以为生产生活单位,注重精耕细作(分散性);②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5.评价:积极性: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基本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王朝主要的财政来源,关系到封建政权的长治久安;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经济基础。局限性: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渐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从农业起源、耕作方式、经营模式、土地制度、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分析)【探究一】中国古代社会影响小农经济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