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9页区域经济发展课程提纲第一章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节区域的内涵及其规定性一、区域的界定1.区域的定义2.构成区域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的性质区域作为容纳经济活动的地域综合体,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规定性。(1)统一性。统一性是指区域内部地域具有相对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可以是形态上的,也可以是功能上和管理上的一致性。按照统一性的不同,可以将区域分为三类:(a)均质区域:统计学上或形态统一的区域。(b)功能区域:内部各单元彼此密切联系而形成的功能一体化区域。(c)规划区域:亦称为管理区,是指实施同一计划或政策的区域。这种区域实质上是一种内部各单元计划或政策统一的特殊均质区。(2)空间性:即区域占据一定地表空间,具有一定地理位置、范围、形状和连续性。(3)、连续性:即一个区域在地理空间上必须是连续分布的,而不是多个离散的社会经济体的集合,空间上不连续的,具有相似性的一系列综合体,在分类学上不被作为同一个区域。(4)、系统性:指区域是由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各种活动/场所、交通/路径构成的系统。(5)、开放性:指区域与环境处于相互作用之中。这集中表现在:垂直开放性和水平开放性。第二节中国早期空间区划的思想溯源中国地域区划思想的源流可追溯至早期诸侯分据的春秋战国时期,形诸于文字的《尚书》中《禹贡》一篇,尽管具体的写作时间无法考证,但其被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体现区划思想的地理文献。在基本属于同一个历史时期的文献论述中,《商君书》考察的则是在诸侯割据状态下,为实现“体国经野”的统筹区域规划思想,如何在既有资源的条件下,安排迁民农垦,实现(城市)野(郊野地区)土地使用和布局的一体化。《商君书》所体现的是在封建诸侯主导的农业经济条件下,如商鞅等思想先觉者进行区域整体布局的规划思想。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空间区划思想的最早的文献表述。同时也可视其为中国经济区域思想和观念的最早形成。国与野的结合是中国封建诸侯城邦经济的表现,也是中国经济区域的地域空间雏形。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货殖列传》一篇的记载论证中,依据历史发展脉络、经济联系以及具体的自然地理特征,首次对汉代中国的全部地理疆域进行了经济的比较和区分,以资源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特点为标准,将全部地域规划为关中、巴蜀、陇西、燕赵、齐鲁、梁宋以及西楚、南楚等诸多经济区域,并分别记述了各经济区域的资源条件、文化传统、人口状况以及生产活动的地理特征。第三节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综述第2页共9页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9页现代区域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典型的进行综合研究的应用性交叉学科,它的形成和演化的基础是区位理论、经济地理和发展经济学等学科门类。区域经济理论大约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从对区域经济理论的溯源来看,区域经济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一、古典阶段:以德国为代表的古典区位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体系二、新古典理论阶段:理论研究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假设下,运用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对区域内部的资本积累、劳动力就业、技术创新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发展和主要成果包括:萨缪尔森(Samuelson,1952)的离散分布的空间市场均衡研究和柏克曼(Beckman,1968)的连续流模式研究。三、新经济地理学阶段: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新经济地理学产生和迅速发展的时期。第四节经济发展一、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外延二、经济发展的性质(1)经济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2)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3)涉及因素的广泛和复杂性。(4)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综合性。三、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两者关系主要指经济变量在数量方面的扩张。例如,以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民生产净值(NNP)衡量的国民收入总量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长。经济增长主要是用于描述经济变量的增长及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除可量化的因素扩张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