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9页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风险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全民所有制银行,除了具有一般商业银行的风险之外,还因为产权结构的问题而具有一些自己的特殊问题。一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和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1产权属性的重大影响就目前而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属性均属于国有独资产权制度。所有权属全民所有,这种制度特征表现为:一是国有商业银行本身不具有完整意义上的独立产权形式和资格,因而没有完全处置财产和经营的条件;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作为债权和债务人最终属于产权主体———国家所有。为此,双方并无本质意义的借贷交易,而更像是“内源融资”,对银行资金的使用近似于一种公共资源;三是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了一系列内部体制改革,然而,始终未涉及到体制的重大转换,没有出现产权属性的变化。所以,各级政府干预银行经营、指示银行信贷方向,银行经营中体现各级政府的意志,显然就成为一个逻辑结果。此外,国家在实施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对改革给予全面的支持,宏观上保证经济的稳定。国有商业银行在其中付出损失资产质量的代价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结果。2内部组织构架———上下对齐的行政性机构的缺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大一统”的计划经济历史条件下陆续离析出来的。进入80年代按专业分工设定,这是由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为背景对社会生产组织构成的要求决定的。所以,其组织模式上就完全形成了国家银行的传统模式,采取了分支行制的设置方法。这种设置方法从一个方面看是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要求的。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我国的分支行制并没有体现按效率原则和经营集约度作为标准和规则来设置和进行组织构架,而是按行政区划和政府层次序列来形成,是与既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相第2页共9页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9页适应,保持与行政区划级别相吻合的级别体制,充分体现了非企业的“机关”属性,其实质是将政府职能与经济职能相融合的方式。80年代中期以前,从总行到县支行都确定了与政府机构相一致的行政级别待遇和相应的权力。构成了总行、省分行、地州二级分行三级管理,县支行一级经营的模式,只有县支行是具体的业务经营与经办行。这样的按行政区域和政府层次序列的组织制度模式充分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崇尚行政权力和官本位级别的行政特征,而这种机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银行实施商业化经营具有客观上的排斥作用。1985年10月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对机构组织模式进行改革,提出“统一管理、划分资金、分级核算、存贷挂钩”的改革方向,并实施内部管理方法上的改革。进入90年代又进一步提出“三自两提”的改革精神,使专业银行的分工经营和管理的格局被逐步突破,而在1995年以前总行、省分行和二级分行仍然行使管理职能。1996年10月中央提出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组织体制还发生了进一步的改革。考察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的调整变化,应该这样评价:国有商业银行按行政序列设置机构,按国家计划要求配置资源,平衡信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其积极的功能作用是应予以肯定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整个社会经济的市场化运行效率提高,全社会对价值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的遵循度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客观上存在的体制弊端和负面效应就日益明显了。在这样的组织制度背景下,形成了一种与政府行政层次对称的内动力,于是全面地设机构、铺摊子,最终使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为全世界国内分支机构最多———每家银行都拥有8000个以上、人员最多———从15万至60万人的商业银行。机构与权力相对等也是国有商业银行过去的一个基本特征,当权力配置失去了约束的时候就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生成。第3页共9页第2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9页3产权的模糊代理关系,形成内部治理结构空悬所有者“虚置”,“全民所有”实属一种制度假设。因为无论是一个整体的公民,还是其中的个人都不具有财产所有或财产委托人所具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