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电力需求侧管理学习的主要内容1、了解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概况;2、理解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基本概念,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规划和实施;3、掌握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技术方法;4、熟练掌握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技术方法中的负荷管理技术。电力需求侧管理20世纪7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电力需求增长速度也相应加快。我国电力供需市场环境和社会用电特性发生了很大变化,用电的峰谷差明显增大,电力供需之间矛盾加大。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近年来已经出现的电力供需矛盾。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华东电网公司考察时要求:要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合理用电、有序供电,优先保证居民用电和重要用户的用电,确保电网安全运行。2008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煤电油运工作中提出:重点要做好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电力需求侧管理是一项通过政策的引导,调动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和电力用户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共享受益,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取得最好的社会效益的系统工程,是合理配置能源资源、节约能源、缓解电力供需紧张形势的有效手段。在目前电力供需之间矛盾加剧的形势下,加快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是资源节约的需要,环境保护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一节电力需求侧管理概述一、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概念(理解)(一)定义电力需求侧管理(DemandSideManagement,简称DSM),是指通过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用电方式,在完成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实现低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需求侧管理和综合资源规划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先进的资源管理技术和规划方法。综合资源规划(IntegratedResourcesPlan,简称IRP)是将供应方和需求方各种形式的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资源规划。电力需求侧管理就是来自综合资源规划的基本思路,是综合资源规划方法在电力资源规划上的运用,是电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即除电力供应方资源外,把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用电效率,减少电量消耗以及改变用电方式而降低的电力需求视为一种资源同时参与电力规划。(二)特点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国家通过政策措施引导用户高峰时少用电,低谷时多用电,提高供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的办法,在完成同样用电功能的情况下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从而缓解缺电压力,降低供电成本和用电成本,使供电和用电双方得到实惠。它改变了过去单纯以增加能源供给来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的做法,将提高需求方的能源利用率而节约的资源,统一作为一种替代资源。其中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主张将资金投入能耗终端的节能(需求侧),其所产生的效益要远高于将资金投资在生产更多能源上的效益。如蓄冷空调能够在用电低谷时将冷量蓄存下来,待到用电高峰时使用(即将用电高峰时的负荷移到了用电低谷),从而具有平衡负荷,优化用能结构的优点。从传统节能的观点上看,在制造单位冷量上,蓄冷空调的效率不比普通空调的制冷效率高,蓄冷空调通常采用的冷蓄冷系统其制冷循环的蒸发温度比普通空调所采用的蒸发温度低,其循环的效率因而较低,所以它也是一种“耗能”技术。这却恰恰反映了DSM的思想:因为用蓄冷空调的办法将1kW用电高峰的电耗移到低谷去所需要的投资远远少于建一座30万kW的火力发电厂1kW需要的投资。二、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供应方资源与需求方资源为便于规划和运营管理,必须划清供需双方的资源。供需双方资源的界定和划分,是以用户计费电能表为界限。计费电表以上为供应方,以下为需求方。(一)供应方的资源,主要包括三种:1.各种类型的电厂;2.外购电;3.电力系统节约的电力和电量。(二)需求方资源是指终端用电领域的节电资源,需求方资源指的是用户潜在的节电资源,大体上包括:(7种)1.提高照明、空调、电动机、电热等设备用电效率所节约的电力和电量;2.蓄冷、蓄热、蓄电等改变用电方式所节约的电力;3.能源替代、余能回收减少和节约的电力和电量;4.合同约定可中断负荷所节约的电力和电量;5.建筑物保温等完善用电环境条件所节约的电力和电量;6.用户改变消费行为减少用电所节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