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生物技术教学部初立业编重庆邮电学院生物信息学院2003年12月30日前言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重要的基础课之一,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拓宽,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医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甚至地质学、太空学等也需微生物的方法与技术。因此,熟悉掌握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对其它很多学科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无菌操作技能和无菌概念的建立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微生物学实验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与微生物学基础理论课紧密结合,使学生将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将书本知识用于实验,在实验中更深地理解基础理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逐步使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比较它们与其它生物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知道如何研究微生物以及对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点样分析,并加以解决。二、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1.教学要求1)注重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克服盲目追求新颖而忽视基础的倾向;2)实验课前要预习,明确每次实验的目的与基本步骤;3)在实验中要有严紧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与实验结果,要善于发现新现象;4)树立密切合作的风气,包括学生与老师、班与班、组与组、组长与组员之间的密配合。2.教学方法1)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老师在适当时间予以提示;2)对实验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多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它们学会分析结果,并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3)根据实验的进行程度,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逐步树立他们的创新意思;4)严格要求使操作技能规范化,老师作示范,强调其要点学生自己练。三.教学学时分配与安排本课程按每周3学时安排,共6个实验,总学时18。目录实验一细菌的革兰氏染色………………………………………3实验二根霉、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4实验三培养基制备………………………………………………6实验四灭菌与消毒………………………………………………9实验五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12实验六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14实验七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19实验八放线菌形态的观察………………………………………21实验九细菌的芽胞染色…………………………………………22实验十微生物菌种保藏…………………………………………24实验一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实验目的:1.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2.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Gram氏创立的,而后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作了某些改进。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步骤是:先用初染剂结晶紫进行染色,再用碘液媒染,然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最后用复染剂(如番红)复染。经此方法染色后,细胞保留初染剂蓝紫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如果细胞中初染剂被脱色剂洗脱而使细菌染上复染剂的颜色(红色),该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是由这两类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不同决定的。实际上,当用结晶紫初染后,象简单染色法一样,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蓝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一碘的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脱色剂处理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质含量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细胞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乙醇(或丙酮)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