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4页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摘要:卢梭在18世纪最先提到儿童教育中的尊重和平等对待原则,以后蒙台梭利和杜威把这些原则付诸实施,逐渐形成当代发达国家的主流教育思想。我国由于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缺乏尊重与平等,制约了我国教育改革。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包括弗洛伊德、皮亚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笔者认为,主动性和自我控制是解释个体行为差异的两个独立本维度。在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这两个维度基础上,形成了四种社会功能的类型。高主动性与探索欲、求新性、创造性等人格特征有关,而高控制性欲顺从、宜人性、坚持性、意志等人格特征有关。这两个基本维度好比两颗种子,只有它们在儿童身上和谐地发芽、开花、结果,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把我国教育与西方发展国家教育相比教,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动性维度发展较差,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儿童缺乏尊重平等的成长环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过去10年间在承担教育部两项重点课题过程中,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一套实施尊重平等教育的具体方法,在全国近200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进行实验,取得明显效果。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教师树立尊重平等的教育观;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尊重平等;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注重学生态度的培养;德育的自我-他人模式;加强外控,引导内控;激趣、启思、导疑的教育原则;加强对儿童的社会技能训练;教师的前尊重平等教育。关键词:尊重平等教育;主动性;自我控制;尊重教育的实施策略1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1.1尊重平等教育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人类教育史上,在18世纪以前,很少有人谈及教育者对儿童的尊重。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之间没有什么平等可言。18世纪中期,伟大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首次认真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中庄严地指出,“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对旧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1]在卢梭之后100余年,他的“儿童中心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才逐渐在实际教育中开始实施,这主要体现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2]和杜威[3]等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而尊重儿童的思想在心理学当中受到重视,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弗洛伊德很早就意识到对儿童天性的压抑和社会文明之间的矛盾,他在1926年出版的《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与无偏见的人的谈话》一文中指出:“难道儿童玩弄生殖器给自己带来的快感是不道德的第2页共14页第1页共1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4页吗?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态度来对待儿童早期的性活动?如果压抑它,我们知道这应该承担责任。……这种早期性活动的自由状态可能是一种强有力的保护因素,避免个体神经症的发生。但是,如果在文明社会中认可这种自由,我们已经形成的文明不是又倒退了吗?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4]皮亚杰在其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说:“如果人们想一想对专制方式的有系统的抵制,想一想世上儿童用令人惊叹的天才去躲避纪律约束,人们不禁会感到我们的制度竟有这么大的缺憾,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被白白浪费了。”[5]到20世纪中叶,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尊重平等教育的思想在心理学中就更加丰富和完整了。卡尔·罗杰斯在《论做人之道》一书中写道:“在教育方面,我们往往制造出顺从者、定型人、对个人的教育就‘结束’了,它不是首先塑造出有自由创造力的、有自己特色的思想家。”[6]尊重平等教育的思想,目前在工业化国家已经在教育中得到全面贯彻和实行。从卢梭在18世纪60年代提出这一思想,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了教育上的重视儿童的天性和自由的个体主义价值观,用了200多年。实践证明,这种价值观有利于儿童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儿童幸福感的形成,有利于受教育者能力和人格的发展,从而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目前在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尊重平等教育思想,在我国仍然没有得到实行。在当前我国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