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0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04页第一章安徽森林经营的基本情况一、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安徽林业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1949年,为百废待兴期。林业基础极为薄弱,全省林地面积为394.94万公顷,森林面积仅有16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2.16%。1949—1958年,为发展期。1950年全省造林面积为1133公顷,1958年达到8326公顷。1958—1963年,为第一次浩劫期。1958年夏、秋,全省动员10万人进山伐木炼铁,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1963年全省林地面积为389.03万公顷,森林面积仅有128.0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9.27%。1963—1966年,为恢复期。为贯彻国务院《森林保护条例》,我省调减了木材生产任务,确定了“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方针,使林业建设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1966年春,造林面积回升到16.5万公顷。1966--1976年,为第二次浩劫期。期间,林业机构撒并,科研、教育单位下迁,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山区粮食自给”,导致乱砍滥伐,毁林种粮,森林资源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1976—1995年,为林业建设第一次创业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第2页共104页第1页共10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04页后,我省总结林业生产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关于加速发展林业生产的决定》,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林业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这些措施主要是:每年增加山区粮食定销指标4亿多斤,基本上解决山区群众口粮问题;省财政每年拨出1220万元,对社(乡)(村)造林实行定额补助;国家统配材生产任务由37万立方米调减到23万立方米,使林区得以休养生息;确定祁门、黄山市等19个山区县、市以林业为主的生产方针;成立了林区派出所;从1981年起,连续三年开展了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全省划定自留山60万公顷;放宽林业政策,允许社员个人责任承包荒山造林。1983年全省承包荒山造林的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达4.28万个,经营荒山15867公顷。至1996年,我省林地面积已达410万公顷。1996—2000年,为林业建设第二次创业期。从1996年起,全省拉开了林业建设第二次创业的帷幕。其核心是“一个目标、两大体系、三项任务”。一个目标:绿化安徽大地、造福安徽人民;两大体系:到本世纪末,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三大任务:一是坚定不移地实施“五八”造林绿化规划,确保1997年基本实现全省绿化,完成“五八”造林规划第二阶段奋斗目标。二是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林业,建成经济林基地和速生丰产商品用材林基地各100万公顷。三是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经济。1997年全省基本实现全面绿化目标后,林业工作重心转向“两大基地”建设和林业综合开发。先后实施了高效经济林工程、银杏致富工第3页共104页第2页共10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104页程、板栗致富工程和竹业致富工程等。1998年“两江”大水后,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省委、省政府于1999年3月做出《关于建设万里绿色长廊工程的决定》,全省林业生态建设重点转向实施万里绿色长廊。所谓“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就是以我省境内总长1.2×104km的15条铁路和9条国道、66条省道公路为依托,在其两侧各lkm范围内,建设以防护林为主体,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兼顾的绿色长廊。其主要内容包括线路绿化、林带建设、农田林网建设、山地绿化和城镇、村庄绿化六个方面。主要目标是,从1999年起,通过3年实施、1年完善巩固,使工程范围内绿化覆盖率由20.4%提高到24.2%,净增3.8个百分点。2001—2005年,为跨越式发展期。在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视,从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等灾后重建的“三十二字”方针,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并在原来试点基础上,在全国24个省(市、区)正式启动退耕还林工程。我省属于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省份之一,2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