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特色代代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家乡特色代代传》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的最后一课《家乡新变化》的第二个框题,在前面三课的基础上,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在历时性视角下,感受家乡的变化,同时对家乡的发展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发现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因而,如果说前面三课重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这一课则重在培养学生具有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因此本课的学习是在前面内容学生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发现家乡的变化感受家乡的发展与进步,进而观察发现家乡尚需改进的地方,从而产生让家乡更美好的责任意识。本单元四课的逻辑关系是递进的,即从山水空间到家乡物产,再到人际交流,最后到整体的发展变化。〖学情分析〗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于家乡传统文化了解得不多,他们对家乡的一些特色见过,但没有意识到是家乡的特色,现在由于物流的发达,有些特色不是家乡的,学生也见过,因此如何辨别哪些是家乡特色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由于缺少生活阅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家乡传统特色的体验是匮乏的,更别说主动传承的意识了。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对家乡有了了解,特别是通过家乡物产和家乡景色直观的接触,有了初步热爱家乡的情感基础,本课是要让学生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美丽和可爱,萌发热爱家乡,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情感。初步树立传承意识,愿意主动体验和传承传统工艺,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进行铺垫,课前要通过调查,进行情感铺垫,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到家乡特色就在身边。基于以上分析,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为:1.通过“家乡特色我调查”“家乡特色我来猜”等活动,初步了解什么是特色,从美食、工艺、音乐、民居四个方面探究家乡威海的特色有哪些。2.能在家长的协助下,尝试用查阅资料或访问的方法调查一种家乡特色,具有简单的搜集整理信息能力及探究能力。3.通过“猜一猜”“连一连”、“喊一喊”、“说一说”、“看一看”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家乡的美食、工艺、音乐、民居特色及传承人,珍惜特色资源,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美丽和可爱,萌发热爱家乡,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情感。4.通过特色工艺体验,初步树立传承意识,愿意主动体验和传承传统工艺,学会简单的胶东大饽饽的制作工艺,增强传承家乡特色文化的使命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什么是家乡特色,从美食、工艺、音乐、民居四个方面了解家乡特色及传承人。教学难点是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美丽和可爱,萌发热爱家乡,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情感。初步树立传承意识,愿意主动体验和传承传统工艺。本课内容为一课时,授课类型为新授课。本课重难点的突破,是通过学生的课前调查、课堂交流展示,教师补充大量的视频资料,通过开展的各种体验、探究活动进行,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课前活动及准备〗1.教师准备:微课程、花饽饽、彩色面团、蒸好的面食底座、板贴、表扬即时贴、车票(含二维码)2.学生准备:课前为把学生分成家乡特色美食、特色工艺、特色音乐、特色民居四个小组,进行分组调查,讲明调查方法和注意事项,填写调查表、并将各类特色调查的实物带到课堂。3.课前交流谈话引导学生交流到各地旅游见到的,和威海不一样的小吃、服装、民居、歌舞,为本课学习中对“特色”一词的理解奠定基础。〖教学方法〗调查访问法:通过课前家乡特色调查,让学生对家乡特色有初步的了解。情景唤起法:从学生喜欢的旅游说起,唤起生活回忆,初步了解各地的特色,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活动体验法:在课堂通过“猜一猜”“连一连”、“喊一喊”、“说一说”、“看一看”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美食、工艺、音乐、民居特色及传承人,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美丽和可爱,萌发热爱家乡,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情感。合作探究法:学生小组合作学会简单的面食小元宝的制作工艺,增强传承家乡特色文化的使命感,感受团结拼搏的威海精神。〖评价设计〗本课的评价主要采取了以下评价方法:课堂观察法、作品分析法进行评价。1.教学目标目标①通过“家乡特色我调查”“家乡特色我来猜”等活动,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