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3页“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发展放在首位,起点高,含量足,按照此蓝图实施,经济将上新台阶,各项事业将得到有力的推进,将谱写出富民强省的新华章。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什么?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农村必然出现的一个过程,也是城镇化进程中,缩小城乡差别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举措。这项工作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裹足不前,要长期、健康地坚持下去。前不久,我们在江淮地区进行新农村建设工作专题调研中却发现几乎所到之处都停留在示范工作上,尽管这些示范点的政绩很出色,但毕竟只占到每个县自然村的5%—10%,而90%以上面上的建设,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看不到有什么举措和进展。究其原因,一是“点”上大都是大拆大建,资金投入较大,“面”上学不起;二是“点”上投入的人力较大,“面”上干不起;三是“面”上的情况复杂,千差万别,用“点”上两三个模式套用不下来。就这样,占90%的广大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上由于避免大拆大建,又走到了另一“不作为”的极端,基本处于无人领导,听其自然的状态;长此下去就会不了了之。为此,调研组专门开展了面上的情况调查,同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交谈,听到了他们的心声和要求。尽管要求和祈望很多,归纳起来,他们有三点要求却是当务之急,而且是对各项工作能够起到“纲举目张”作用的当务之急。一、生产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20字要求,其首要之点是“发展生产,生活宽裕”。农村不少基层干部往往将此理解为村办工业、外出务工,或者是多种经营等,就是避而不谈农业的根本性生产,即以粮食为主的农作物的生产。诚然,村办工业也好,务工也好,的确都是目前我国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村办工业办好了,是要迁入到城镇的,外出务工也是要弃土离乡奔往城镇的,就是“多种经营”,也只能是一种副业生产;而留在农村这片土地上的,依然是从事以土地为对象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的农民,这些不离土地的农民才是新农村的主体,他们从事的种植业,包括附属的多种经营,才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生产”和“生活”,主要指的应该是这一部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然而,恰恰在这一点上,被许多农村干部所忽视。那么,当前种植业的状况到底如何?江淮地区位于我国南北之交的丘陵地带,以水稻生产为主,间以旱粮作物。以此地区的三联村为例,这个村2009年人均年收入同当地平均值基本相同为6100元,除去外出务工和多种经营收入外,种植业收入为人均2200元;这里过去人均占有土地1.1亩,现在因大量土地被进城农民所移送或放弃,人均实际耕种土地2.2亩;这也就是说,农民靠种植业每亩年收入平均1000元。考虑到现在和今后仍有不少土地被弃,人均耕地面积可以继续向少数农户集中,这些农户能否过上宽裕生活?回第2页共13页第1页共1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3页答是否定的。因为这里的生产力水平仍处于半手工半机械的低下水平,人均(包括妇女、老人)力所能及的耕种极限也不过6—7亩,人均年纯收入也只能达到6000—7000元。这样的收入,距离“生活宽裕”,显然相差仍然很远。出路何在?只有进一步扩大单个农户的耕种面积,以增加耕地的数量来换取收入的提高;而扩大耕种面积的首要条件是要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提高人们能够大幅度扩大耕种面积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当前只有一个,就是农业机械化,只有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才会有更多的农民摆脱土地束缚,进城务工;也才能使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可以有条件耕种更多的土地,大幅度提高收入。然而,当前水稻种植区农业机械化的低水平,同北方旱粮作物地区较高的机械化水平相比差别很大。江淮地区农机使用率只是在耕地、抽排水和收割上分别实现了70%、90%和40%;而在播种插秧、田间管理和运输上机械的使用率分别只有0.02%、0%和30%。每到插秧和收割季节,因手工操作,体力繁重,往往需要进城务工人员返乡支援。收获运输时,因田埂狭窄,机耕道路缺失,只能肩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