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2页邹恒甫教授上海财大演讲散记:——绝大多数海龟都是“欺骗中国人民”的欺世盗名、沽名钓誉之徒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李健2004年9月25日谨记--------------------------------------------------------------------------------2004年9月22日晚,在上海财经大学行政楼一楼学术报告厅,财大经济学院新任院长田国强教授主持邹恒甫先生题为“迎接经济科学教育与科研的春天”演讲会。本人有幸聆听。邹恒甫何许人?对国内经济学界稍有了解的人都可能会大致知道一些。本人在北大念博士的时候,旁听过他和龚六堂老师讲授的高级宏观经济学,知道他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武汉大学(经济学)高级研究中心创始人、主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一、怎么看起来这么年轻9月22日晚,财大行政楼偌大的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甚至走廊、前排地上、讲台上都坐满了人。演讲开始,田国强教授介绍说,邹恒甫先生是中国大陆1949年以来从哈佛大学毕业的第一个经济学博士,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的师兄。这时旁边有同学和老师低声议论,“怎么看起来这么年轻哦!”,看来,国人的惯性思维——大凡有水平的“大牌教授”、“学术权威”大多应当是“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21世纪的中国大学依然根深蒂固,依然盛行。这很有些象中国的中医,越老越“牛”,越老越值钱,(关于这一点,你看看满大街“老中医”治百病的牛皮癣广告就知道了),而不管这人是否真的有水平,是否真的很“牛”,只要看起来有派头——“老”也是一种派头,看起来似乎很有学问的样子,大家就把他当作有学问的人,当作大学问家,以至学术“牛人”。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有一些人总喜欢装得很神气、很象学界泰斗、开山鼻祖,装得很有学问、很有派头(甚至以此装神弄鬼)的重要原因。在中国,不光是一些喜欢到处赶场子的风风光光气气派派的“经济问题分析家”如此,其他学科也大抵如此,只是没有经济学这么严重,这么泛滥。这是授者与受者(包括学生、官员以及一群特别喜好并制造“著名经济学家”的媒体工作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一个典型——学生和听众往往不如讲授者自己知道自己肚子里究竟有多少半斤八两。作为稍微知晓一点现代信息经济学知识的经济学家自然非常清楚这一点,这或许也是此种怪象在经济学界特别猖獗的重要原因。但恒甫先生似乎比较缺乏这方面的派头,全然没有学术权威的威严,俨然一个经济学愤青,逮着谁批谁,这很不符合那些脑子里有太多条条框框的人的胃口。但是说实话,如果大家都不装,都用本来面目说话多好哦,说话人不累,别人看着听着也不难过。当然,有一些人不装派头会更累,因为他们实在没有多少真东西唬不住阵势,要不装派头又继续混下去实在是太为难他们。关于“学术牛人”的年龄,恒甫先生在讲演中反复提到,美国一流的经济学院系第2页共12页第1页共1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2页常常有二十几岁的“牛人”当“牛教授”的情况,虽然处于中国开放前沿的大上海的财经大学的师生(也包括国内所有大学的师生以及管理中国教育科研的官员们)对国外大学此种情形事实上也都大体知道一些,也知道这种现象背后的制度安排的诸多好处,但是却很少有人去思考这种情形与中国这几十年来的情形以至眼下的情形之对比,是否很滑稽。以年头和人缘混职称是国内大学和科研单位的普遍痼疾。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跑出去都是个人物的聪明绝顶的中国人,他们居然就没有想到是否要改变一下这种糟糕状况。这实际上涉及到恒甫先生特牛的主流宏观经济学所不会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制度问题——“社会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将会恶性共生”。大家其实都很明白,但就是不说,听之任之,随波逐流,美其名曰“适者生存”,甚至推波助澜,助纣为虐,结果如何自然可想而知。真是可悲!书归正专。二、他们“欺骗中国人民”在本次演讲中,恒甫先生以自己在中国十多年办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的人与事,以耳闻目睹大陆经济学界之种种怪状以至切身体验和感受,大骂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