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重点部分。2、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故事说明的道理。3、凭借课文语言,感受少年智勇双全的形象。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对话;领悟道理。教学难点:体会少年的智谋。教学过程:一、读题引入。二、借助图画和词语,复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1、示图:仔细看图,你能用简要的话有顺序地说说三种小动物之间发生的事吗?指名练说。(板书:黄雀啄食)2、示词语:高高在上悠闲地叫喝着露水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伸长脖子学生用上以上词语练习讲述,先自练,后指名复述。3、小结设疑:如果让你给这幅画加个题目,你准备加什么?这就是文中少年给吴王讲的那件挺有意思的事,他为什么要给吴王讲“螳螂捕蝉”的事呢?(板书:少年劝吴王)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劝就劝呗,直接说不就得了,少年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对少年这样劝说吴王,你有什么看法?三、学生默读课文,自读自悟。四、围绕文本组织对话,指导朗读对话,领悟故事说明的道理,感受少年的机智。(一)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加以点拨引导,重点体会:1、劝说方式的恰当、巧妙:假装打鸟,有意让吴王发现,找到劝说的机会。指导读悟第三节,结合课文理解“毫不在意”,体会少年的“醉翁之意”。想象:假如少年不是假装打鸟接近吴王,而是直接去给吴王讲这件事,行不行?为什么?2、劝说内容的恰当、巧妙:用“螳螂捕蝉”的事让吴王自己明白道理。理解吴王与蝉、螳螂、黄雀处境、心理的相似之处,说说吴王的眼前利益和身后隐伏的祸患各是什么?想象:假如少年不通过讲故事来让吴王明白道理,而是直接地去讲道理,该怎么说?行不行?(二)小结:少年名为打鸟,其实是为了接近吴王;少年表面上看是给吴王讲“螳螂捕蝉”的事,其实是为了让吴王自己领悟道理。其实,少年这样劝说吴王,有没有危险呢?那他为什么还要冒死劝阻呢?读到这儿,你想用什么词或句来称赞这位少年呢?(三)指导朗读对话: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少年智劝吴王的情形,注意各自的身份和少年当时的处境。指名分角色读,引导评价,然后同桌练习。五、习写话,深化领悟。1、理解“恍然大悟”,想象写话:此时吴王想到了些什么呢才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2交流,评点。六、作业:练习复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