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1教学目标分析工业革命的原因(政治,经济);掌握工业革命开始的国家,部门,开始的标志等;工业革命的成就;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分析原因,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2重点难点重点:工业革命的成就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措施: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3学情分析学生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知识面较窄。但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即与工业革命有关的实物很熟悉,所以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对工业革命的成就掌握比较容易,但对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不能很透彻的理解和掌握。4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第一次工业革命一、“大工业”的狂飙时代——工业革命(一)英国工业革命1、前提与条件(1)经济根源:A、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也扩大了海外市场。B、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C、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2)社会(政治)条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2、主要内容(1)生产手段的革命: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从棉纺织业开始发明和使用机器: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2)生产组织的变革:从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1771年阿克莱特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同时确立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工业资本主义开始占主导地位。工厂制度的推广,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3)生产动力的变革:动力从以水力、畜力、风力为主的传统动力到蒸汽动力为主。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A、原因:传统的以水力、畜力、风力为主的动力严重制约了机械的推广和使用。B、影响: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赖;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4)交通工具的变革: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和汽船的发明。3、影响(1)经济上①工业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工业社会是通过工业革命形成的以机器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它具有机械化、企业化、动力化、城市化等特征。即工业的机械化、科学化;生产事业的企业化、资本化;组织管理的标准化、合理化;交通运输的机械化、动力化;工人阶级的兴起,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长;大批大城市的发展等。②城市化:改变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的职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转入工业生产;然后相当多的劳动力因机器的使用而从直接生产中被排挤出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即从农业生产转入工业生产,后从直接生产转入第三产业。③促使财富涌现和生活水平提高。(2)思想文化上,促进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促进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诞生(3)政治上,阶级关系变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自耕农民在英国消失;工业资产阶级在资产阶级中壮大),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善,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4)外交上,推行炮舰政策,确立英国的世界工厂的工业垄断地位和世界霸主地位。(5)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二)工业革命的扩展,其阶段1、从英国到欧美,其原因: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2、从欧美到全世界:其原因:美国发明机床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机械化生产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进程。二、打造“世界工厂”(一)打造的背景: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二)打造的措施:1、政府的措施:(1)政治方面:民主化改革(三次议会制度改革、职业警察制度),最终确立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2)经济方面:运用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经济。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原则声明,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附:自由主义主张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要是重商主义和闭关锁国政策)。(1)反对“重商主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