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懂的字词句;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述寓意;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2、了解寓言。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3、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停顿,读准字音。(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万仞rèn孀妻shuāng惩chéng始龀chèn塞sè穷匮kuì箕畚jīběn厝cuò4、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下注释,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疏通文意。5、文中的通假字。1)始一反焉通“返”,返回2)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4)指通豫南通“直”,一直5)一厝朔东通“措”,放置6、一词多义。方七百里,指面积方其远出海门,正、正在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汝心之固,顽固,固执吾义固不杀人,坚决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今亡亦死,逃跑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简直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7、整体感知,疏通结构。(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2)愚公为什么移山?(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6)山最终移掉了吗?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结果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叙事艺术。(1)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2)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明确】(1)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表达的是关心之意,讲真话,提问题。智叟,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有一定作用。前者“献疑”,引起家人讨论运土问题,促使移山行动。后者“笑而阻之”,引起愚公反驳,过渡到神话结尾,自然合理。(2)京城之子是“遗男”,去帮助愚公必然得到母亲的同意,可见愚公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再从“跳往助之”看出他是真诚,高高兴兴地去的。2、分析人物形象。愚公:大智,有发展的眼光大勇,与困难作斗争胸怀大志远见卓识坚持不懈智叟:不智、不勇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作聪明3、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明确】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4、开放性作业。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愚公精神:不惧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能持之以恒5、欣赏本文的写作手法。对比和衬托手法。二山高峻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智叟愚公(对比)遗男热情帮助智叟顽固不化(对比)山神惊惧天帝感动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衬托)四、总结反思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