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师初级实务考点整顿(三)一、服务对象的特点及需要一、服务对象的特点1.具有冲动好斗的人格特性2.具有自卑消沉的心理特性3.具有与社会严重脱节的社会特性4.具有困难重重的生活特性二、服务对象的需要1.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经济收入或最低生活保障;住房条件;卫生医疗待遇。2.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3.正常家庭生活的需要:鼓励和协助服务对象构建和恢复正常的家庭生活。4.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征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重要措施1.个案管理(1)残疾人需求评估的特殊性:理解并评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内心感知(心理状态六阶段);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误解。(2)残疾人专业关系建立的特殊性:信任是专业关系的基础;专业关系的建立是一种过程。(3)个案管理的重要环节。2.小区康复措施(1)小区康复的文化背景。(2)开展小区康复工作的有利条件。(3)开展小区康复的原则与内容。①原则:一是社会化的工作原则。二是低成本、广覆盖的原则。三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四是因陋就简的原则。五是因势利导的原则。六是康复对象及其家庭积极参与的原则。②内容:一是开展残疾的防止。二是开展康复评估。三是开展全面康复服务。3.社会康复措施(1)社会康复内容。①概念:从社会的角度,采用多种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发明一种适合其生存、发明、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并使残疾人享有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到达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②目的(6个)。③针对残疾人的社会康复方案内容。(5项)(2)社会康复的措施。4.职业康复措施(1)征询:其目的是在接案后针对残疾人的特殊状况与就业有关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协助残疾人处理职业中出现的问题。(2)评估:职业评估是一种综合的过程,波及身体、心理和职业适应性3个方面。(3)培训:包括就业培训和上岗培训。(4)就业指导:根据残疾人的实际状况,提供劳动市场、就业方向等信息以及详细就业指导意见和提议;在有条件的状况下,还要针对残疾人进行职业工作领域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跟踪服务。5.教育康复措施(1)特殊教育。(2)怎样配合社会康复的措施。6.增进残疾人就业权利实现的措施(1)残疾人就业的支持性资源: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残疾人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小区各类志愿者服务。(2)残疾人就业场所:福利企业和呵护工场。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1.发展本土视野下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第一,确立新理念,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构新型残疾人社会工作,对的处理多元要素之间的关系,赋予组织合法性。第二,实现机制创新,构建网格化的服务模式。第三,加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第四,构建全社会“友善”的残疾人价值观,营造“友善残疾”文化。2.构建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1988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同意实行了发展残疾事业的“六个”五年工作规划;政府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增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有关加紧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3.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1)教育康复:①对残疾人群体的教育康复:一是开展人与环境互动的教育;二是针对不一样残疾提供差异化的“赔偿性”功能的训练。②针对残疾父母或监护人、家庭等的工作。③针对社会组织、残疾人服务组织和各类爱心人士的工作。(2)职业康复:指通过一系列措施,稳定且合理地处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①重要内容。(6项)②流程:职业征询、职业评估、职业培训、就业指导。(3)小区康复:依托于城镇小区,充足运用多种小区资源(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小区居民、残疾人及其家庭等),在医疗、职业、教育和社会等康复领域为残疾人提供以便、经济、有效和可行的“全面康复”服务,增进残疾人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重塑自我,积极参与小区公共事务,建构“亲和性”的残疾人小区文化。四、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功能1.微观层面(1)对残疾人提供直接的物质性协助。(2)为残疾人提供能力建设的支持服务。2.中观层面(1)推进残疾人组织和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的发育。(2)推进小区性残疾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发育。3.宏观层面(1)推进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