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第一章总论中医药基础第一节绪言一、中医药学的发展简史二、《中医药基础》的主要内容及课程目标中医药基础一、中医药学的发展简史(一)中医学理论发展简史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二)中药方剂学发展简史1.中药学的发展2.方剂学的发展中医药基础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药基础《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到秦汉时期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内容。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阐述对生命的认识;提出“治未病”的观点。是中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基石。中医药基础《难经》成书于东汉,秦越人所作。理论涉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对脉学特别是“寸口脉诊”有详细的论述。中医药基础《伤寒杂病论》张机(字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有效方剂。中医药基础《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众多医家收集整理而成。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中医药基础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晋·王叔和的《脉经》是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皇甫谧著的《针灸甲乙经》是中医学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唐·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中医学最早的百科全书。中医药基础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宋金元时期南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病因学发展影响深远。中医药基础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正:“攻邪派”,代表作《儒门事亲》。李杲:“补土派”,代表作《脾胃论》。朱震亨:“滋阴派”,代表作《格致余论》。中医药基础明清时期明代张介宾、赵献可等创新对命门概念及其功能的认识。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学说。叶桂:字天士,著《温热论》,创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薛雪:字生白,著《温热条辨》,创立温病学的湿热病因理论。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中医药基础近代与现代整理前人的成果,中西汇通,重视以人为本、治未病。编著的书籍有《中国医学大成》、《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中医药基础(二)中药方剂学发展简史1中药学的发展2方剂学的发展中医药基础1.中药学的发展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收集药物365种。梁代: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南朝:雷敩著《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书。唐代:《新修本草》,载药844种,新增药物图谱。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绘图1000多幅。中医药基础2.方剂学的发展战国至秦汉时期:《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都有方剂记载。其中某些方剂至今仍在延用。魏晋隋唐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共载方数千首,前者首先使用“成药”一词。宋金元时期:《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载方三万余首。明清时期:《普济方》收方增加至六万余首。中医药基础小结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2.金元四大家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3.《神农本草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编篡发行的中成药药典。中医药基础选择题(单选)1.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是A.《本草纲目》B.《难经》C.《神农本草经》D.《黄帝内经》E.《伤寒杂病论》2.首先使用“成药”这一术语的是A.《肘后备急方》B.《备急千金要方》C.《千金翼方》D.《五十二病方》E.《新修本草》中医药基础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中医药基础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二)人与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