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其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本节课主要讲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打好铺垫。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而课本P55的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又是本知识点的一个拓展,为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加强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培养学生联系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我就把这部分拓展性知识作为必修部分的补充,安排在同一节课。也就是对于城市风的分析。(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自探求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环流形成。二、学情分析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像能力较差。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自制实验器材、板图等,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1一方面,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较欠缺。但好奇心强,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有一定的探究欲望,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若是老师能给予一定的引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而我自制的实验来源于生活,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地理又是一门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突出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实现知识的迂移,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的两个方面的考虑,我采用了以下的一些教学方法。三、说教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现象和知识,验证结果。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4、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城市风的比较,让本节知识实际化。6、课堂练习法:设置典型练习题,巩固当节知识。理论依据: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中,由学生在自有的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现代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缺乏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课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四、说学法根据目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采用观察、探究、讨论、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五、说教学媒体:采用自制课件进行教学,课堂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易于反馈,便于学生理解。另外,还自制了教学所用的实验器材,自行开辟了一个新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