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现状及法律对策摘要。近几年,我国校园霸凌的现象频繁发生,给学生、家长及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然而,目前并没有任何一部专门的法律是规制校园霸凌的,导致我国频频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而且愈发严重。首先,给出校园霸凌的含义,概括校园霸凌行为的发生有着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并借鉴美国立法者的经验,提出了以法治建设为切入点,化解校园霸凌危机的对策。关键词:校园霸凌;现状;法律对策一、问题的提出学生时代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展的关键期。现在的社会,大部分家庭的孩子从小被身边的人宠着、惯着,仿佛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根本不会容忍任何对自己不利的结果,不管对错。就这样导致了近几年的校园霸凌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威胁着学生的生命安全以及身心健康。目前,我国并没有任何一部专门的法律是规制校园霸凌的,导致我国频频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我国的《侵权责任法》第38条、第39条以及第40条中的规定也无法诠释校园霸凌行为的具体程度及结果的具体归责性。二、概述(一)校园霸凌的界定。校园霸凌在我国从初露端倪到愈演愈烈,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法律领域的学者也逐渐将其作为讨论研究的对象。校园霸凌现象是指在校园内外发生的,目标直接或间接指向学生,以谩骂、打击、抢夺、侮辱等多种暴力方式攻击,造成学生在身心与财产等方面损失并且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二)校园霸凌的法律特征。1.施暴主体低龄化。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刑事犯罪案件的主体中青少年的概率最大,几乎能占到75%,而且数据一致呈上升趋势,而青少年犯罪很多都是由于校园欺凌得到的快感进而演变为严重的犯罪行为,而在这些青少年中,12-16周岁年龄段的学生占据多数位置,由此可见欺凌者的年龄呈下降趋第1页共5页势,向低龄化方向发展。2.欺凌者群体性突出。欺凌者大多以群体的形式出现,单独的欺凌者则具有较低的发生率。每当有矛盾或者冲突发生的时候,经常会引起一方的不满,有的同学会选择在网上或者通过朋友集结一群人,也就是所谓的打手,这些打手中可能有学校内的学生,也可能有社会上的青年。3.行为地比较隐秘。通过一些报告我们可以发现欺凌者在进行欺凌时往往会选择比较隐秘的巷子里或者胡同里,若不是有拍摄视频的流出,其他人是难以发现的。客观上看,一些欺凌事件的发生可以说是几乎没有预兆的,也无法察觉到其行为动向,对于预备行为的判断是具有难度的。4.思维简单,手段粗野、恶劣。欺凌者在进行欺凌时,思维方式单一,往往就是冲动导致的报复心理,不考虑后果,而且欺凌的手段粗野、恶劣,具有原始社会的特征。三、我国校园霸凌的根源(一)内部原因。内部原因指的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与生理原因等等。由于校园霸凌事件多发生在十到十六岁之间,这个时间段正是青少年的叛逆时期,身体发育快,激素分泌旺盛,但是心理上成熟的较晚,会有逆反、易怒、兴奋激动情绪的影响,进而使得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演化为校园霸凌事件。这个时期的学生普遍存在辨别是非能力差、心理素质偏激、自我约束控制力弱,以及爱冲动、仿力、逆反心理等先天性弱点,同学之间有了矛盾甚至有的时候只是因为看对方不顺眼而引起的冲动心理去霸凌弱者,伤害别人同时也伤害到了自己。(二)外部原因。1.社会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接触接受了外来文化,并且受其影响,青少年也不例外,但由于青少年的辨别力不强,使得一些不好风气的引入侵害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正处于发育阶段,还未发展成熟,很容易就受到这种外界的影响。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可以说是对青少年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人生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往往是父母,家庭环境、父母教育变得极为重要。有些家长只是关注智力发展与学习成绩,往第2页共5页往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忽视了教育其如何做人,不去关注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3.学校管理和教育的原因。当前学校最大的弊端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教育的功利性使得教师喜欢用成绩和分数来管理评价学生,只追求成绩和升学率,忽视心理健康发展教育,排名制度使得一些学生受刺激,增加挫折感,引起情绪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