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法》教案(1)课题:《有理数的加法》(2)课题分析: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是整个学段“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等内容的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又因为减法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所以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之前,教材从实例出发引出负数,接着引进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关于有理数的一些概念,一方面加深对有理数(特别是负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本节有理数的加法做准备。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认识到运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运算本身意义的理解,即为什么要进行运算,运算意味着什么;同时在学生体会运算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一定的应用意识和能力。(3)教学诊断:小学阶段算术运算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有理数加法的一个前提;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的学习,既加深了对有理数的认识,也已经为学习有理数的加法做好了准备。此外,通过数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数形结合意识。因此,经过探索合作交流,课程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在有理数加法中,对于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学生对结果的符号容易疏漏或出错。为此,对每次运算结果要特别强调首先考虑符号。故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异号两数的加法。为了突破难点,范例讲解时引导学生步步说理,随堂练习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来克服解题时的错误,必要时教师给予规范矫正。(4)教法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法,借助于多媒体课件,通过“复习旧知—建立模型—归纳、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在法则得出的过程中,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数轴作为重要的几何模型,可以直观的表示计算过程;二是利用数轴可以表示分数相加的情形,具有一般性。从学生本身来说,七年级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迅猛发展。因此,在归纳法则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借助数轴得到的等式,从两个加数的符号出发,一步步将有理数加法分情况去分类归纳。在法则的应用环节,以个别提问、抢答、学生板演、学生修改等方式,照顾到不同基础的学生,并把“反馈—调节”贯穿于整个课堂。(5)教学目标: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熟练进行运算。1.会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2.初步的分类思想。3.使学生主动的参与特定数学活动,通过实验猜测,自主探索,灵活选取适当的算法。4.通过实验,猜测,互相合作,自主探索获取知识。(6)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在法则的探索过程中,利用数轴体现了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而法则的归纳总结,渗透了有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教学难点:利用加法法则进行运算。(7)教学过程:导入语:我们学习了负数以后,数的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关于数的运算也随之丰富起来,比如:2+(-3)-3-(+2)3*(-2)6/(-3)这就是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大家会计算吗?大家想学习吗?今天,我们先学习有理数的加法。先来看下面的问题:2,一只蚂蚁在数轴上左右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比如,向左运动5米记为-5,想右运动4米记为+4,(1)从原点出发,先向东走2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用式子表示为(+2)+(+3)=-5-4-3-2-10123456小组2:+5,向右5米(2)从原点出发,先向左走-2米,再向左走-3米,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用式子表示为(-2)+(-3)=-5-4-3-2-10123456小组3:-5,向左5米(3)从原点出发,先向东走3米,再向左走2米,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用式子表示为(+3)+(-2)=-5-4-3-2-10123456(4)从原点出发,先向东走2米,再向左走3米,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用式子表示为(+2)+(-3)=小组4:结果是+1-5-4-3-2-10123456小组5:结果是:-13,根据以上的经验,填下表加数加数和的组成和符号绝对值+5+3-5-3+5-3-5+34,请各小组总结一下有理数加法的规律?师: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