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杭州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教育需求,更好地提升公民素质和生活品质,更好地服务全市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特制定本规划纲要。一、序言教育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关系着民族振兴与国家崛起。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工程,是培育人才、促进经济成长、引领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石;教育是开启生命发展各种可能的桥梁,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生活品质的摇篮。从百年前现代教育制度在杭州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教育体系逐步确立,杭州教育为近现代中国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杭州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最好最快的时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杭州教育发展伴随着城市化进程驶入了快车道,教育现代化步伐大大加快。国民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十五年基础教育率先普及,正朝着高标准、高质量的优质均衡方向不断迈进;职业教育开启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发展的新局面;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入普及化。国民教育的基本普及,促进了杭州城市与市民生活品质的持续提升。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日新月异,城乡社区教育全面开展,成人教育快速发展。教育创新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快速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教育公平与优质均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随迁子女就学服务体系的构建、名校集团化的探索、中考中招改革、第二课堂的创新、教育培训券的发放等,均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学在杭州”品牌正在打响。杭州教育尽管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历史性巨变,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时代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更高需求。当前,杭州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即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不了公众的需求和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上:均衡发展中存在难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依旧突出,教师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师德师风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发展中存在短腿,公共教育投入不足,资源总量性短缺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外来人员子女入学压力持续增大,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对民办教育的鼓励、规范相对滞后,终身教育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全面发展中存在缺陷,应试教育倾向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仍然突出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挑战、新课题;开放办学中存在短板,教育国际化程度亟待提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关键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管理方式、人民生活方式快速转变,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争夺人才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公众对包括教育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质量标准有更多更新的期待,对精神文化的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也不断提升。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进一步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将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杭州的科学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关键靠人才,核心是创新,基础在教育。在这一进程中,努力建设与之相匹配的一流的教育,构建优质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是时代赋予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杭州教育的历史重任。杭州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以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主题的“后普及时代”,即全面提升教育品质,进一步凸显人本性、社会性、开放性的教育现代化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对优质、公平和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日益成为主导,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统筹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复合性发展目标日益成为主导,依靠内涵提高、质量提升的发展方式日益成为主导,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