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尤溪五中2020届高三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全国卷第24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20·广东汕头一模·24)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A.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2.(2020·江西上饶六校第一次联考·24)在当今保存的青铜器皿中,商代青铜器经常刻以夸张的变形的兽面或原始图腾作为纹饰;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纹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政治伦理规范B.审美观念变化C.制造技术进步D.法家思想影响3.(2020·福建漳州、南平二模·24)《白虎通·嫁娶》记载:“王者之娶,必先选于大国之女。”《左传》也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僖公想把女儿嫁给郑国的世子姬忽,姬忽不敢接受:“人各有偶。齐大,非吾偶也!”这一现象反映了()A.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B.尊卑有序的纲常伦理C.内外有别的阶级划分D.等级森严的宗法规则4.(2020·四川攀枝花三模·24)周代冕服、弃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间色”的紫色在齐国成为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礼乐制度逐渐崩溃C.齐国独立于周王室D.等级制度走向消亡5.(2020·湖北省八校第二次联考·24)《礼记·王制》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这说明,周代()A.践行了以民为本理念B.具备了储粮备荒意识C.加强了中央政府职能D.解决了平民百姓疾苦2/166.(2020·福建龙岩二模·24)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A.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最早B.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特点C.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7.(2020·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三在线学习摸底检测·24)商王既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首脑,也是最大的祭师:占卜显兆吉凶皆由他亲自制定,在甲骨文中的反映就是经常出现“王占曰”。这一现象本质上说明了()A.神权实际服务于王权B.商王权力高度集中C.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D.君权神授思想盛行8.(2020·云南昆明“三诊一模”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24)西周青铜器以礼器为主,纹饰以重环纹、波带纹、窃曲纹较为流行,种类不多,风格简洁朴素。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用途转向实用化,纹饰以抽象的几何纹为主,并出现宴乐、射猎、战争等装饰题材,呈现多样化的风格。这种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尚武风气成为主流B.青铜纹饰趋向生活化C.政治秩序出现变革D.审美观念趋于感性化9.(2020·山东聊城一模·1)西周时期的法,是一种完全依附于礼的法。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铸刑书”产生的主要影响应是()A.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B.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C.巩固了礼乐教化的地位D.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10.(2020·广东江门一模·24)下图为左家塘楚墓出土的对龙对凤纹锦,从图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艺术风格较商周更开放,动物纹样往往头部写实,而身体经过简化,有的直接与藤蔓结为一体,有的动物体与植物体共生,形式丰富优美、多样化。这种变化说明()3/16A.社会思潮的活跃推动观念改变B.地理环境会造成艺术风格不同C.艺术创作受外来文化因素影响D.社会转型会引起艺术风格变化11.(2020·广东广州、深圳学调联盟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25)如下表1为秦朝部分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