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新中国初期外交一、教材分析第七单元《现代中国外交》在必修一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还是高考都将其作为重点,因此,学好现代中国外交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就教材而言,本单元从“新中国初期”、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三个时间段介绍了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了解并掌握本课,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理解我国外交政策根据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原因。二、学生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掌握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提供大量历史素材的方法,不断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理解:结合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本课以启发学生活动为主,辅之以讲授法。主要包括四个环节:①提供历史资料、营造历史情境——②学生阅读、欣赏、理解——③学生活动、再现历史——④学生感悟、教师点评,各环节均以学生为主。(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为新中国外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我将这节课的情感目标概括为:展伟人之风采显中华之魅力增爱国之豪情添民族之信心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导入:以诗歌形式导入新课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活动:学生齐声阅读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诗歌了解到清王朝是闭关外交,近代中国是屈辱外交。然后让学生思考: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斗所建立的新中国应实行什么样的外交呢?以此导入新课。2、新中国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手段:利用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持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活动:让学生由材料归纳出新中国外交与近代中国外交的本质区别,由此概括出新中国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进而让学生分析它的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利用材料的能力。3、本课重点:新中国初期所取得的成就①第一个成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手段:多媒体出示图片:苏联驻华大使向中国递交国书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活动:让学生在图片的介绍中找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意义。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看图片,不仅要看图片本身,还要看图片下面的文字介绍,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②第二个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手段: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1953年,周恩来总理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说: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天好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材料二此后不久,毛主席又明确指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他还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材料三1988年12月21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说:“世界总的局势在变,各国都在考虑相应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霸权主义、集团政治或条约组织是行不通了,那么应当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