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2、能力目标(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为战胜对方,均重视选贤任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加速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产生,推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2)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3)让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4)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进行“材料解析”的练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3、情感目标(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与意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难点:全面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三、教学方法教师在讲授本节教材时,要注意让学生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理解:①秦朝的统一具备客观条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加上徭役赋税繁重,法律的严酷等,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秦朝由此灭亡;③秦朝存在的时间虽不长,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怎样的,周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使周王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这种政治制度本身也有缺陷,(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权力问题1:周天子分封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则向周天子履行各种义务;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条件来统治诸侯?周天子必须有威望和实力,大部分诸侯必须拥戴周天子。问题2:既如此,为何春秋时期周王室却开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1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国人暴动”更直接打击了周王室;平王东迁后,实际管辖面积大大缩小,地位下降;诸侯国`各自独立,以分封等级从属关系形成的统治体系废弛。这样,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2、群雄崛起,割据称霸。(阅读教材,归纳表现,并了解基本史实情况)尊王攘夷(葵丘会盟)、大国吞并小国(三家分晋)、诸侯称王大夫政变(田氏伐齐)、各国变法(商鞅变法)3、秦的统一。问题1:为什么秦可以统一中国?(1)、社会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各国的变革使中央集权的趋势加强。(2)长期战乱使广大人民渴望统一。(3)、秦经过商鞅变法后,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4)、秦王的雄才大略。问题2:秦是如何实现统一的?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东方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又统一越族,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问题3:统一后秦朝的疆域。让学生对照《秦朝疆域》图了解秦朝疆域的四至。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教师指出,在这辽阔的疆域内生活着各族人民两千多万人。以此印证“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的措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原封建割据的国家组织机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第一、建立皇帝制度,即专制主义制度。所谓专制主义是指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