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教材分析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段时间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本节课是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的第一节。本单元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线,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介绍了毛泽东时代(即计划经济时代)和邓小平开启的新时代(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两个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本节课从内容上分析,充分说明了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后来邓小平时代的市场经济体制做了铺垫。如果从结构上分析这一节,它是本单元的起始,有着重要的地位。二、学生分析(一)认知基础:(一)认知基础:通过初中学习,学生对计划经济的内容,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二)心理特征:(二)心理特征:中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意识趋向成熟,情感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三)能力:学生自主阅读与文字、口头表达有一定基础;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三、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1、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验和教训。(2)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意识。(2)学会通过多渠道获取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历史认识的探究式学习方法。(3)并能运用社会史学、计量史学、口述史学等新的视角阐释历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人生理想。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本节课在授课过程中使用了视频、图片、漫画等多媒体技术,为的就是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效果的直观清晰。在讲到“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播放有关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总路线提出的必要性和内容。在讲到“三大改造”时,依次播放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图片,学生看后能够体会到社会主义改造是应时之举,深得人心。在讲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展示有关图片和漫画,让学生十分形象地了解当时人们脱离客观实际的狂热。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让学生回顾思考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积极思考回答图片、提问社会状况,接着转折,引入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取得了哪些成就讲授本课分为“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时期”、“启示”四个版块进行结合教材、学案,积极思考回答相关问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认真分析相关史料探究根据“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表格以及一段材料,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新中国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分为六个小组,讨论探究三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走下讲台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训练讲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三年经济困难”后分别展示一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学生结合所学自主思考教师随机提问,当堂巩固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本节课以史实为基础、以情境创设为思维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实现方式。体现历史学习三部曲:“走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本节课不断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在教学中通过分组竞赛、提问检查和学生动笔写知识结构的方式,学生的基础知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