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经济体制改革》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在新中国经济成长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前承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后启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看,三者是并列关系。教学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教学难点:相关历史概念的理解。二、学生分析本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农村经济有一定了解。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对经济体制改革有一定了解。但是,学生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提前布置有关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回家时完成社会调查任务,初步了解有关人民公社、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及改革前后农村变化的情况。(因我校是农村学校,学生能够有条件完成。)但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学生活动能力和调查能力不高。可引导他们利用网络搜索了解本课有关历史知识。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件展示有关互联网资源,利用问题法、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完成相关教学任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经济体制改革,使学生认识改革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和坚持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Ⅴ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本节课在信息技术方面应用了哪些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网络。2.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丰富史料,强化历史再现,加强情景教学。让学生在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有关过程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对概念的理性认识,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新课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百度视频背景图片:百度搜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合唱百度搜索、百度视频教学过程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史料。进行一系列相关设问。观察分析史料,结合教师的一系列设问进行思考,分组讨论。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史料,进行一系列相关设问。研讨和探究结合课标要求和相关史料进行一系列相关设问。分组讨论多媒体课件教学评价设置选择题检测分组讨论和解答多媒体展示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史料,利用问题引导。通过课件展示有关互联网资源,利用问题法、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完成相关教学任务。整个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本课知识体系简明,但概念性、理论性较强,相关史料却十分丰富。根据这一特点,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内容的三个方面,利用课件,加强史料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分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取长补短。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注意学生个性差异,引导启发,使学生都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有了进一步了解,对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有了更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