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2)课题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换课型新授课授课教师郭文教材分析本课时从木炭燃烧、水沟形成和消除、工业炼铁等实例阐述了自然界和生活生产中碳元素的转换,为学生提供了解释或解决平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方法学情分析现阶段,每个班都进行了高效课堂培训,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与组间竞争意识很强,课堂几乎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模式正在趋于成熟,所以本节课拟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一道习题,包含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C、CO、CO2、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换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对比的方法区分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感受小组合作的高效率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小组合作的积极氛围,体会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角色教学重点含碳化合物间的相互转换教学难点含碳化合物间的相互转换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师答疑教学活动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先独学5分钟阅读课本P65-P67,完成下列转化示意图,体会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1)高炉炼铁的原料是什么?(2)起还原作用的CO是如何产生的?(用化学方程式表示)(3)写出CO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金属铁的化学方程式。(工业高炉炼铁反应原理学生独学,在书上画出相关重点和概念完成导学案上对应的预习内容小组交流,分享预习收获任务:小组交流预习收获小组组长组织组员,分享交流预习收获、对照导学案预习答案小组探究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转化关系(重点)在上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之间的相互转换,在本次探究中,学生能够类比以上方法,探究碳酸盐和碳酸氢盐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的课堂探究一小组展示5分钟展示本次探究的内容小组代言人展示本小组讨论结果课堂探究二写出右图中物质相互转化的方程式,判断哪些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并指出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其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小组展示本探究内容较为简单,可以让基础稍弱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小结学生总结分享本节课的收获,自由回答课堂练习指导、答疑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随堂练习,随后抢答。小组对照答案教学反思本节课中相关的方程式比较多,如果只让教师讲,学生肯定听着比较枯燥,放视频效果也不是太好,同时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那么我在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当堂完成任务,完成导学案,不给课下留问题①②③④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并未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设计课堂流程时考虑到导学案上的探究题没有告诉物质的化学式,学生初做可能会有点难度,故在黑板上重新设计了新的题型,整节课就以解题为思路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从单质化合物,到纯净物混合物,到酸碱氧化物的相关概念和判断,最后让学生将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实行积分制,整体上学生的参与热情比较高,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在不同的班级里,花费的时间相差较大,在四班将物质分类完成后还做了相关练习,在六班下课了猜到酸碱盐的判断,但是学生的热高涨,一致要求上完课再下课。通过本节课的参与式教学尝试,我认为教师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展示,在备课时一定要设计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那么整节课学生可以围绕这些问题,一个一个去解决,一个一个去攻克,这样的话,每结束一个问题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就感,并且这样的课堂设计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