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篇无言律诗。作者常建仕途失意,游山玩水以排解心中忧愁,至破山寺,兴之所至,题诗于后禅院。全诗以简单明白的笔触写景,旨在写意,充满禅味引人深思。【知识与能力目标】1.全面理解古诗的内容,背诵全诗;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3.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情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教学重点】感受诗歌幽雅寂静的环境。【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搜集关于诗人常建的生平与创作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齐读题目)。题目意思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么?是谁写呢?(常建)通过预习,大家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呢?常建(出示图片):唐代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做官的道路不顺利),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就像我们这首诗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样)。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寺,以排解心中忧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常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二、进行新课:(一)朗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泛读课文。(请同学注意老师句子的停顿并且学习不会的手语)2.划分句子停顿(题目、首联教师划分;颔联教师带学生一起划分;颈联、尾联学生试着划分)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3.根据句子停顿请学生领读古诗。4.学生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引导:首先,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啊?(作者)作者去做什么了?(去游览破山寺了),在破山寺中有没有见到一些景物呢?(有,见到了高林、曲径、禅房等),看到了一些景物,有没有听到一些声音呢?(有,听到了钟磬音),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听到这些声音,心情是什么样的呢?(愉快)。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到破山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过渡: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首古诗,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了,请大家说一说这些加点词语的意思。5.解释词语意思,检查预习。(主要由学生回答)(1)古寺:破山寺。(2)初日:早上的太阳。(3)曲径:弯曲的小路。(4)幽处:幽静的地方。(5)禅房:僧人的房舍。(6)悦:形容词用作动词,使……高兴。(7)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8)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9)万籁:各种声音。(10)寂:寂静(11)但余:只留下。(12)钟磬:(出示图片)一种器具。6.请同学根据词语意思齐读古诗。7.请同学根据词语解释翻译句子并写在白板上(分组翻译,第一列同学:首联;第二列同学:颔联;第三列同学:颈联;第四列同学:尾联。)。8.全体师生以某份翻译为例,一起分析。9.出示参考翻译。首联:清晨,我走进破山寺,早上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颔联: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的房舍在花木的深处。颈联:山光使野鸟性情愉快,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尾联:各种声音在这里都寂静了,只留下钟磬的声音。10.师生齐读古诗翻译。过渡:作者去游览,什么时候去的呢?(二)诗歌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1.哪个词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哪个词点明了出游的地点?(出示入古寺图片)预设学生回答:清晨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古寺点明了出游的地点。(板书:清晨、古寺)过渡:清晨作者进入古寺,远远地望去,作者看到了什么呢?2.破山寺远远望去是什么样的呢?(出示高林图片,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预设学生回答:初日照高林。3.(出示古寺、高林图片)作者一大早来到古寺,这时,有没有很多人呢?(没有)没有人也就是说没有喧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