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2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171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乌鲁木齐市高三二模]有学者认为,牛耕出现在商代而非春秋时期。依据有:殷墟妇好墓一件玉雕卧牛的两个鼻孔间有小孔相通,与穿系牛绳有关;动物考古学研究表明,殷墟遗址出土黄牛掌骨和趾骨上有因劳役而造成的病变现象;殷墟甲骨文中“物”字应释为“犁”,为牛耕之会意等。该结论()A.表明考古发现最具说服力B.缺乏可靠的证据不足为信C.违背商代生产力发展水平D.大胆创新但尚需小心求证解析:学者用妇好墓玉雕和动物考古学研究结果等论证“牛耕出现在商代而非春秋时期”,甲骨文中“物”应释为“犁”等,这一结论与公认的观点不同,是历史学研究中的大胆创新,但仍需小心求证,D项正确;学者用考古研究质疑原有的史学结论,不是在论证“考古发现最具说服力”,A项错误;学者用玉雕和动物考古研究论证其观点,不能说其缺乏证据,B项错误;商代已经将牛作为农用动力的结论,并没有违背商代生产力发展水平,C项错误。答案:D2.[2020·洛阳市高三二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解析:结合所学,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建立,因此战国出现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专制皇权”不符合战国时期,排除C;材料反映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与遏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答案:B3.[2020·亳州市高三一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工匠们都有专门的匠籍,一入匠籍便终身不得改业;唐代,“纳资代役”(缴纳一定量的货币代替服役)逐渐普遍化,“和雇制”(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得到推广。这一变化()A.扩大了官营手工业的规模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提高了私营手工业的地位D.反映出重农政策的松动解析:唐代“纳资代役”普遍化,以及“和雇制”推广,说明手工业者人身相对自由,私营手工业在此背景下会得到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正确;对工匠控制减弱,工匠以货币形式代替服役,这不利于官营手工业扩大规模,排除A;私营手工业的地位始终低于官营,排除C;材料与重农政策无关,排除D。答案:B4.[2020·厦门市高三一模]汉魏时期的“徒附”户,是豪强地主荫庇自己的宗族、宾客而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直接服务于豪强地主,逃避了朝廷的赋税和兵役负担,以这一阶层为基础形成了庞大的田庄经济。这体现出汉魏时期的田庄()A.深受底层农民拥戴B.自给自足程度较高C.能与政府分庭抗礼D.不利于政府的统治解析:材料反映了汉魏时期的田庄逃避赋税、徭役、兵役等,这样是不利于政府统治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田庄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不会受到农民的拥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体现出自给自足程度较高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汉魏时期的田庄还不足以与政府分庭抗礼,选项C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答案:D5.[2020·贵阳市高三二模]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依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项错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