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编写特点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图形和概念。(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不再安排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对比的例题。教材分析:1。本单位的内容及地位和作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1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2。教材的变化:(1)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2)直观地、直接地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3)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教学建议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感受到物体占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计算公式.课时安排: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27—29页的的主题图及例1、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2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教学难点:能正确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用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纸盒、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