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6-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课题《实验活动6-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单元6学科化学年级高一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六章《实验活动6-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一种重要理念是学习生活中的化学,学习有用的化学。而能源是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本节课把化学能与电能转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能源科学的发展与化学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学生已经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化学反应中存在的能量的变化和转化,这是学习本单元重要的知识基础。这节课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大胆的创新,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的经验和能力。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首先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教材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往。其次,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学习、设计、需要较多想象的抽象思维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费力。通过先设计几个操作简单、对比性强、现象明显的实验,引导学生也能够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产生电能。再借助动画演示形象地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更加快更深刻地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且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本节安排了“对比实验”,“原电池实验”,“原电池原理的应用”,这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全班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在原电池的实验过程中,掌握形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在化学实验的对比,体会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电池的形成,培养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现象和结构出发,设计探究方案,探究构成原电池的因素,在探究中互利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激发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兴趣,尊重科学,认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参与探究过程,培养自身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分析能力。重点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下面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来制作原电池。讲授新课实验活动6---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对比实验1.①用导线将电流表分别与芯片、铜片相连接,使锌片与铜片接触,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发生偏转?实验现象: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说明锌和铜接触不能发生反应,没有电流产生。②.用导线将电流表分别与芯片、石墨棒相连接,使锌片与铜片接触,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发生偏转?实验现象: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说明没有电流,说明锌和石墨棒接触不能发生反应。③实验结论:电极材料电流表指针是否发生偏转锌片、铜片不偏转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材料相互接触,并不能产生电流。实验结论:说明只有电极材料相互接触并不能产生电流。2.①将锌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现象。实验现象:锌片逐渐溶解,锌片周围有气泡产生,锌和稀硫酸发生了反应。Zn+H2SO4=ZnSO4+H2↑②将锌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再插入铜片,观察现象。实验现象:锌片逐渐溶解,锌片周围有气泡产生,锌和稀硫酸发生了反应,Zn+H2SO4=ZnSO4+H2↑。把铜片插入稀硫酸,没有现象产生,铜和稀硫酸不反应。③将锌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再插入石墨棒,观察解释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锌片、石墨棒不偏转现象。实验现象:锌片逐渐溶解,锌片周围有气泡产生,锌和稀硫酸发生了反应,Zn+H2SO4=ZnSO4+H2↑。把石墨棒插入稀硫酸,没有现象产生,石墨棒和稀硫酸不反应。实验结论电极材料锌片实验现象锌片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锌片、铜片锌片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铜片无现象锌片、石墨棒锌片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石墨棒无现象实验结论:说明有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但是不用导线连接,也不能产生电流。二、原电池实验1.以Zn-Cu(稀硫酸)设计如图原电池,观察现象实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