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大纲》规定,文言文教学要到达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如今,是否真正到达了这一目标呢?从学生毕业会考成绩和高考成绩来看,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这与语文老师的教学思想及教法不无关系。笔者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进展了调查了解,不仅听了很多老师的课,还向各种类型的学生征求意见,并留心于各种语文刊物上所介绍的文言文教改情况,总括起来,文言文教学现状如下:(一)串讲加分析。这种教法面面俱到,费时费力,最容易把学生讲得昏昏欲睡。(二)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如有位普通中学的老师教《促织》共用了三教时,第一教时由简介薄松龄的有关文学常识导入,然后范读课文,再让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自译课文;第二、三教时,详细分析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笔者听课后,一问学生,发现不少人只了解文章大意,竟连得佳者笼养之和笼归,举家庆贺里的两个笼字的不同用法都说不准或说不出。这种教法,完全无视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三)文言文教学改革于现代文教学。多年来语文教改呼声很高,但涉足文言文教改者不多。不少走在教改前列的优秀教师,在举行公开课时,讲的往往都是现代文,至于各地的评优课、比赛课更是如此。一些已尝试文言文教改的老师,他们把体育、文艺等的竞赛方式,把辩论的方式引入教学,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竞争意识进展了有益的尝试。但统观其教学过程,笔者认为离高效还有差距,不一定比传统的串讲法省时间。况且这种做法可操作性不强,不易推广。那么,文言文教学的出路何在呢?要想使文言文教学到达《大纲》规定的目标,首先必须搞清它和现代文教学本质上的不同点。现在中学生读文言文感到难,难就难在语言文字和句法上,难在古文化知识上,而不是难在文言文的篇章构造和思想内容上(选入教材的课文从内容和写作技巧上看,都是适合学生承受的),这就是文言文教学不同于现代文教学的根本所在。其次,从教学的最终目的看,现代文教学目的有二:一是为了承受文章里的信息,陶冶情怀,并提高阅读分析能力;二是学习写这样的文章,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表达出来。而文言文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既然如此,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从整体上看,只能是文言词语、句法、古文化知识等。但这样做不等于不要学生学会分析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写法技巧。下文笔者还会谈到这一问题。明确了文言文的教学特性,便找到了文言文教学的对策,那就是重视诵读教学和积累教学,舍弃对篇章构造及写法技巧等方面的分析,笔者称之为两重视一舍弃。诵读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高中课本第一册有两个单元短文(《诵读的要领》和《怎样学习文言文》)专门作了介绍。如果学生都按照这些行之有效的学法去学,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一定能够到达。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按这些方法去做,或者没有持之以恒地做,当然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甚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去重视诵读,重视积累。先谈重视诵读教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历,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才能增强文言语感。至于如何诵读,高一册《诵读的要领》已介绍得很清楚,不再赘述。至于谈到教师如何开展诵读教学,我的根本做法是:高一第一学期,对每篇文言课文的教学,都坚持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初读课文;等到师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这种疏通不是老师串讲,而是学生初读根底上的解惑),再让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得准确流畅,有表情;最后再进展朗读比赛。从高一第二学期始,我便很少范读,而是一上课便找学生读,读后让其他同学从字词的读音、句读和感情的表达上找毛病。长期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不提前读,课堂上就读不好;不提前对照注释并利用工具书对译课文做初步理解,有些句子的句读(特别是句中停顿)也读不准。而通过课前自学,学生对照注释已口译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