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历史与流派LT第一部分家庭治疗的理论及历史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精神分析师兼儿童精神科医师的纳森阿克曼(NathanAckerman)首次正式提出“家庭治疗”这个概念。之后的几十年中,各种家庭治疗的流派纷纷崛起,发展势头方兴未艾。家庭治疗,不能顾名思义地把它看作是对家庭矛盾和问题进行咨询与治疗。家庭治疗依然关注当事人(client)个人问题和病症的减除,但它同个人取向的咨询和治疗方法有着显著的差异。它超越了过去只关注个人内在的心理冲突、人格特征、行为模式的局限,把人及其症状放在整个家庭背景中去了解并治疗。因而,把家庭治疗法称作“系统疗法”或“关系疗法”似乎更为恰当。家庭治疗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治疗技术,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它的诞生是心理学界的一次革命,意味着一次范式(Paradigm)的转移。它代表了“一个理解人类问题,了解行为、症状的发展以及解决之道的全新方法”,被称为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崛起的“第四势力”(第一势力的咨询理念——精神动力学派,第二势力——行为主义学派,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学派)。九十年代初,对美国的从业人员理论取向的调查中,家庭治疗占10%,仅次于整合主义取向(30%)。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家庭治疗进入中国,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1.1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系统观家庭治疗之核心在于系统观。它不把焦点放在个人的病理心理,也就是所谓的“神秘的黑匣子”上,它所关注并试图介入、改变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整个家庭的互动模式上。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同周围的人或事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和事件存在于相互影响和彼此互动的脉络中,也就是说,家庭成员彼此分担其他每个人的命运。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同一只猴子,它在三个猴群中的地位分别居于第四位,第三位和第二位,当这只猴子在不同的群体时,分别给予相同的能引发攻击行为的电刺激。结果,在位处第四的猴群中,它只攻击其它猴子一次:在位处第三的猴群中,它攻击了二十四次;在位处第二的猴群中,它攻击了七十九次。可见,整个系统的的认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治疗师当然可以处理个人在更大社会背景下的系统,而不一定只限于“家庭”而己。但从可能性以及投入收益比的角度来说,在家庭系统这一层面上进行干预、治疗是较为现实、有效的。1.2家庭治疗的起源与发展家庭治疗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战后的余波中,家庭突然的剧变和聚散制造了一连串的问题,例如,战时轻率成婚带来的压力;晚婚;婴儿潮;逐渐被接受的离婚对家庭的冲击;性别角色的转换等。许多不同背景的临床工作者,如精神科大夫、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师、牧师咨询员等都加入了为大众提供心理治疗的行列。渐渐的,愈来愈多的临床工作者开始认识到改变家庭结构以及互动模式对于治疗问题行为或病症以及维持治疗效果的必要性。在此期间,五个看似独立的学科与临床上的发展同时为家庭治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它们包括:(1)精神分析治疗的关注点由单独考虑当事人内在心理冲突转移至家庭人际互动在病症的产生和维持中扮演的角色。身兼精神分析师与儿童精神科医师的纳森·阿克曼发表了首篇关于在家庭范围内用精神分析原则处理病症的报告。因而阿克曼被后人称为家庭治疗的开山鼻祖;(2)由生物学家伯特兰费(Bertalanffy)所提出的一般系统理论被应用到心理治疗中,其重点就是探索构成整体的各部分之间是如何组织起来,如何产生交互作用的;(3)学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教养与家庭生活等问题的关注;(4))儿童辅导与婚姻咨询两个领域的发展,使得家庭成员能以配对的方式接受治疗(如丈夫与妻子,家长与孩子),因此修正了强调单独治疗的传统模式;(5)新的临床技巧——团体治疗,把小团体作为治疗对象的做法为家庭治疗把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提供了范例。60年代,有一批原先采用个人取向,但因为受了控制论思想的影响,而对传统的个人取向的治疗方法渐渐不满的治疗师,加入到50年代家族治疗先驱者的队伍中去。由于早期对于家庭治疗的研究没有受到重视,这些临床工作者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临床实践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展出许多介...